但是从形而上的层面看,完全可以说,心即性,心即理,这一点朱熹虽然经常说,但人们却常常忽视了。其实在朱熹之前,程颐早就说过:“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惟观其所见如何耳。”[10] 这里所说的体,是心之本体,不是心之形体;是形而上之体,不是形而下之体...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 他说,朱熹说:学问没有别的,就是心跟理两个字而已。王阳明说:可是呢,心就是理、心就是性、性就是理。心即性、性即理,这是同样的东西呀,同一个东西呀! 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你给它下了一个字,说“与”字,“与”这个字就是把心与理,多了一...
本体与境界———释朱熹的“心与理一”张艳清(首都医科大学,100013,北京丰台区)摘要“心”与“理”的关系是理学心性论和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朱熹那里,“心与理一”既是本体论,也是功夫论。“心”与“理”的贯通需要理清两个环节,一个是从超越的、本体的意义上来理解朱熹所谓“心”;二是从“为道”的角度...
朱熹认为心是心,理是理,心在内,理在外,是两物,所以要穷其理,才弄出“格尽天下事物的理”的笑话;那么,阳明说“心即性,性即理”,心与理本为一物,是什么意思呢?张讲师一语解道“心里面造化的本质叫做性,里面的造化规律次序叫做理”,因为心即是气,是由一股能量组成,这股气里面的造化之性就是性,造化...
不仅提出“理与心一”,李侗又以“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为宗旨,认为人有疑惑,就要通过静坐去思考,从而激发天生的灵性解决疑惑。对于来从学者,李侗必教其在静坐中去体认“喜怒哀乐未发的气象为何”。李侗以黄庭坚称赞周敦颐的“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为座右铭,他的人品与学说是一致的,后人以“静中气象...
人之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实管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实不外乎一人之心。这句话...
十四个月怀胎“,殷实的官二代背景,小时候的“5岁才开口说话”,顺畅的仕途,一直到”龙场悟道“,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与外“,开创王学。军功卓著,招小人嫉妒打压,加之在新皇帝上位之后的”大礼议“之争中没有旗帜鲜明的支持皇帝,未受重用下心灰意冷回湖州老家守制。完善”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到...
朱熹先生关于格物的说法,是就事物本身而穷究其理。即物穷理,是指在事事物物上探求其原本具有的理。是用我的心到事事物物中去求理,是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了。在事事物物中求理,就好比是在父母身上求孝的理。在父母身上求孝的理,那么,孝的理究竟是在我的心中,还是在父母的身上呢?如果真在父母身上,那么,父...
朱熹先生关于格物的说法,是就事物本身而穷究其理。即物穷理,是指在事事物物上探求其原本具有的理。是用我的心到事事物物中去求理,是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了。在事事物物中求理,就好比是在父母身上求孝的理。在父母身上求孝的理,那么,孝的理究竟是在我的心中,还是在父母的身上呢?如果真在父母身上,那么,父...
“心”、“性”、“理”这三个字阳明说他们是同一个东西,讲明这一点,还是要先弄清在阳明讲学之前,这三个字在普遍意义上是如何被理解的。”“心”是人的主体直觉,涵盖对内在和外在的感应;“性”是天地万物公共之理在人之禀受;“理”是事物之“所以然者”,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本体。这是阳明讲学之前这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