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
《道德经•德篇》第十七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道德经•德篇》第十八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虫蛇弗赫(螫)。據(攫)鸟孟(猛)兽弗捕。骨筋弱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冬(终)日号而不[口□](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帛书甲本:【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马王堆帛书《老子德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德畜之;道长之,德遂之;道停之,德毒之;道养之,德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此之谓玄德。译文:道产生了万物,而德在抚育万物;万物成形又成器体现着道与德,因此万物尊重道...
道德经·德篇 《道德经》德篇 2 0 月曦读书 音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德篇38章上德不德(品德高尚的人没有德的概念), 是以有德(这是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德)。 下德不失德(品德一般的人表现形式上的德), 是以无德(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德的表现)。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品德高尚者顺应自然而不自以为然),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品德一般者做了什么就以为了不起)。 上仁为之而无以...
心是百姓的心,向上生活的意愿是百姓普遍的心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行为用最精简的词语表述是“大公无私”,最好的动作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尚书·虞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鬻子》 汤...
六、德篇 处厚章第三十八(道德为上,仁义次之)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有道的人,他做了许多善事,可是他心地善良,不想去占有这份荣誉,这才是最有道德的人。 2、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可是没有道德的人,…
有道有德、互利无害的获取和付出的行为;有道无德、损人利己的有害性获取和付出的行为;无道无德、暴力侵害性的获取和付出的行为。在老子的视角里人类生与死的现象是常态的、显现出来的、可见的“事”,生是运动、存在,是有中生有、必然的偶然;死是静止、消失,是有中生无、偶然的必然(这里的无是消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