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三国同盟条约,意大利参战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奥匈得先把的里雅斯特和蒂罗尔这些地方还回来。可是开战后,奥匈耍赖,不兑现承诺,这么看意大利不参战好像也说得过去。而且条约里还规定,只要德国和奥匈跟英国开战,和意大利的盟约就自动作废。英国参战后,从法律上讲,意大利重新选阵营也不算啥背信弃义的事儿。接着...
十九世纪以后,德国和法国矛盾就没办法调和。所以,德国压根不可能将法国视为自己盟友,所以他们找到了意大利,希望意大利能帮助自己牵制法国。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签订“同盟条约”。一战爆发以后,意大利出于各种考虑退出了同盟,加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组成的协约国。德国本希望意大利能制约法国,打算他们的...
1914年7月28日,一战爆发,原本和德国、奥匈帝国结盟的意大利临阵倒戈,投靠了英国和法国;意大利的这一波操作不仅打乱了德国原本的部署,还泄露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事情报,导致同盟国在早期被协约国碾压;不过德国和奥匈帝国稳住了 然而意大利的投靠却让英法等国高兴不起来,因为战争开始不久,意大利就被德国打到了崩...
这可把德国给坑惨了,德国在意大利还有不少军队呢,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意大利就这么毫无征兆地倒戈了,把德国晾在一边,让德国独自面对盟军的进攻。德国估计心里有一万只羊驼奔腾而过,本来以为意大利是个能一起并肩作战的好伙伴,结果从头到尾都在给自己找麻烦。意大利就像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在战争这个严肃的舞台...
至于之后意大利人在战场各种拖后腿,甚至于被盟军登陆,内部出内乱。以至于德军又要在对苏作战时分出力量保护意大利,那就都是后话了。可以说在全局上,墨索里尼就是给希特勒添乱来了。 结语 事实证明,德国要么是不善于结盟,要么就是运气不好。一战摊上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吃了亏。二战又摊上意大利和日本,还是吃亏。如果德...
起初,德国并不打算在非洲与英国交战,这一野心是意大利的。然而,意大利却未能完成这个宏伟目标。1940年9月,意大利的巴尔博元帅开始进攻北非的英军基地,期望趁着英国士气低迷之际取得胜利。但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并未占到优势,他们并不知道英军主动让出了阵地。当英军实施战略撤退后,突然反击的英国军队让意大利军队措...
但面对意大利军官们的集体质疑,隆美尔也丝毫没有要跟他们商量的意思。虽然后来隆美尔带领着德意联军把驻扎在北非的英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此时德国和意大利在北非战场上的背刺已经初见端倪了。那么,在北非战场上德国和意大利这对表面盟友究竟是如何相互“背刺”的呢?他们这种行为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深层逻辑和战略考量呢?...
这一出国际舞台上的“开溜大戏”,让我们再次看到,所谓的盟友、联军,其实更多是利益的结合体,忠诚在国际关系中显得那么稀缺。意大利和德国的跑路行为,无疑是对韩国的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是对整个国际社会的提醒。每个国家都在谋划自己的利益,没有谁愿意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去冒险。朝韩局势紧张时,韩国寄希望于...
这让德国和意大利都感到恐慌,因为如果英国在南欧建立了军事基地,那么德意两国的本土就会受到威胁。于是,希特勒不得不出手救援意大利,他派出了在法国战场上表现出色的隆美尔去北非指挥德意联军,抵抗英军的进攻。但是,希特勒也有自己的算盘,他告诉隆美尔,不要投入太多的德国部队,尽量让意大利人承担更多的战斗,以节省...
第一是德国没有其他选择。因为意大利在欧洲大国的排名中排第四位,加上欧洲大陆根本瞧不起俄罗斯,所以,意大利还算是小国家中的强者。而且英国和法国联合攻打德国,德国也没有其他办法,只有选择意大利作为盟友。第二是法国一直想要侵占意大利,从拿破仑时期到今天为止,意大利的两个岛屿一直被法国占领着,所以,意大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