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军是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直到宋朝初年,以河西地区敦煌为核心的一个地方政权。由唐朝名将张议潮建立,并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对沙州持续60年的统治。归义军节度使先后由张议潮、曹议金两个家族控制。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张议潮家族控制下的历代归义军节度使,看他们都有什么样的经历和结局。第一任:张议潮 归...
而“归义军”这个名字最早则出现在842年(会昌二年),当时的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汗国灭国,于是回鹘中残余的嗢没斯部前往唐廷“归义”,这让急需增强军事实力的武宗下令嗢没斯部为“归义军”。嗢没斯汗则被封为左金吾大将军、归义军使。并赐名李思忠。▲黠戛斯汗国最初区域示意图 只不过当时回鹘虽然被灭国,...
归义军势力的壮大,引发了唐廷的猜忌。863年,唐懿宗把河西一分为三,分别由归义、天平军和天雄三个节度使管辖。归义军的防区被限制在凉州以北。 公元867年, 张议潭死,朝廷将69岁的张义潮入长安。临走前,他把河西军政要务全部委托给侄子张淮深。四年后,张义潮病逝于长安。 掌握归义军实权的张淮深,继续沿用...
而后唐懿宗下令归义军退出凉州,从山东天平军调兵来镇守凉州,说是镇守凉州,凉州节度使的设置本身就是为了防范归义军。后又下令扩大凉州节度使和天雄军节度使的辖区,把归义军法定的十一州辖区缩小为五州。咸通八年(867年),留在长安为质的张议谭去世,为了避免朝廷对归义军的敌意,69岁的张议潮主动前往长安为...
归义军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至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的沙州地方政权武装。 由唐朝名将张议潮建立,并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对沙州持续60年的统治,在张议潮手中归义军势力基本达到了极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张议潮入朝长安,因内乱外掣,几经周折,在张淮深统治后期的归...
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收复甘州算起,到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最终“奉凉州来归”,张议潮率归义军用了整整十一年时间才彻底驱逐了吐蕃守军,完全收复了吐蕃所占领的河西之地。从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也可以看出,对于张议潮与归义军而言,吐蕃军队实在是个劲敌。唐书地志。来源/敦煌博物院 劲敌吐蕃 ...
归义军对唐的忠诚,源自华夏民族那深入骨髓的荣誉感和文化的卓越。虽身处西域边陲,得不到内地援助,但唐人凭一腔热血,几近重现初唐西域荣光。此等壮举,堪比班超、王玄策等英雄事迹,为华夏民族谱写了最壮美的诗篇,亦是汉人经略西域的激昂注脚。【一.归义军之兴起源于何?】吐蕃,这位西域的王者,以其强大的...
因为缺乏张议潮的威望,归义军内部萌生了分裂的种子,而大唐朝廷因为忌惮归义军的势力,迟迟不授予张淮深河西节度使的旌节,即便如此,张淮深依旧对大唐无限忠诚。咸通八年(867)至乾符三年(876)间,张淮深多次击败吐蕃的反扑以及回鹘的袭扰,归义军百姓称其“文治武功,不下议潮”,河西走廊依旧稳如磐石。大顺...
张淮深代掌归义军政权,但唐朝并不给他节度使旌节。没有节度使旌节,意味着张淮深未被中央朝廷所承认,同时也就无法获得唐朝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迁回鹘又深入甘、肃等州,甚至已经对瓜州产生威胁。归义军政权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张淮深采取军事行动,对回鹘展开反击,虽然将其击败,但西州回鹘于乾符三年(...
张议潮和他的归义军(01)——沉默中的等待! 归义军是河西走廊地区,一支主要由汉族组成的沙州(敦煌)地方政权武装。 公元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由张议潮创建,其政权历经唐、五代十国、宋,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亡于西夏李元昊之手,总计1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