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德院[ bì dé yuàn ] ⒈ 官署名。1911年(宣统三年)仿日本枢密院设立,为顾问国务的机关。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顾问大臣三十二人。成立未几,清朝即亡,实际上并未发生任何作用。 引证解释 ⒈ 官署名。1911年( 宣统 三年)仿 日本 枢密院设立,为顾问国务的机关。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顾问大臣三十二人。成...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弼德院全宗档案共计1卷7件,时间为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至十二月,文种有奏稿、来文、咨稿、簿册。档案内容包括弼德院办事及议事细则,各衙门向弼德院备案,经院长划行的弼德院向内阁备案等内容。
弼德院院长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清末弼德院长官。宣统三年(1911)设。二人,特简。掌全院事务,主持院会,签发奏咨文件。 官名,清朝宣统三年置,掌参预机密,朝夕论思,并审议洪疑大政。其佐官有:副院长一人,顾问大臣三十二人。参议十人,掌纂拟章制。秘书厅秘书长一人,秘书官十二人,分掌庶务。见《清史稿·职官六》...
参与张勋复辟的康有为只捞了个弼德院副院长,弼德院是啥东东? 清末民初的中国大地,是个闹剧频发的特殊时代,其中最为世人诟病的两大闹剧,一为袁世凯称帝,一为张勋复辟。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入京后,张勋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
> 弼德院 清末官署名。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仿行宪政成立责任内阁,为总揽国政的最高机关,但又恐其职权过重,另设弼德院,规定“该院权限与内阁相为维系”,名为“用备顾问”,实则以为制约。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顾问大臣三十二人,均由特简。弼德院甫告成立,清朝即亡,实际上并未起任何作用。1917年反动军阀...
弼德院院长 弼德院院长,官名。宣统三年(1911) 设置。官名。宣统三年(1911) 设置。额设一人,由特简大臣兼任。职掌主持弼德院政务,参与朝廷机务、审议洪疑大政。
弼德院顾问大臣,官名。清末弼德院顾问官。宣统三年(1911)设。三十二人,以“著有勋劳及富有政治上学识经验者任之”。沿革 官名。清末弼德院顾问官。宣统三年(1911)设。三十二人,以“著有勋劳及富有政治上学识经验者任之”。除专任者外,现任国务大臣及宗人府、内务府大臣得兼任顾问大臣。掌参与本院各项顾问...
弼德院,作为清朝末期的一个重要官署,其设立旨在仿效日本的枢密院,为当时的政府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根据《清史稿·职官志六》的记载,弼德院设有一名院长和一名副院长,同时拥有三十二名顾问大臣。这些职位的设立表明,弼德院在清朝政府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负责参与机密决策,并在日常工作中进行...
历史官职> 弼德院 官署名。清末新设的皇帝最高顾问机构。宣统三年(1911)设。掌有关皇帝及宪法附属法令并外交条约等事宜之审议。置院长一人,副院长一人,顾问大臣三十二人,参议官十人。下设秘书厅,置秘书长一人,秘书官若干人。 官署名,清朝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置,掌参预机密,朝夕论思,并审议洪疑大政。其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