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 【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词的赏析。 《暮江吟》出自宋代苏轼,描绘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露似真珠月似弓。”运用比喻,将露水比作晶莹光亮的珍珠,将朗朗新月比作弯弓。 故本题表述错误。反馈 收藏 ...
诗中巧妙地将两幅自然画卷融合在一起: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壮丽景象,另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各自美丽,合在一起则更显绝妙。诗人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景色更加生动。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远离朝廷后的轻松愉悦,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
在诗中,诗人描写了两幅画面:夕阳西沉和弯月初升。当这两幅画面交织在一起时有多美?你能想象地出来吗?让白居易用这首小诗告诉你! 暮江吟 白居易 (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作于公元822年,白居易赴任杭州刺史的途中。杭州自古就是个好地方,当时,白居易深感...
此句源自白居易的《暮江吟》,诗中的 “九月初三夜” 点明时间,“露似真珠” 形象地刻画了露珠晶莹剔透的模样,宛如珍珠一般,“月似弓” 则精准描绘出弯月初升的形状,与题目中 “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完美契合,读者读罢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秋夜朦胧而又迷人的氛围,为大自然的夜色之美所折服。故...
而接下来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便是那弯月初升的生动写照了。在这里,“露似真珠”与“月似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弯月那如弓般的形态,在露珠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脱俗,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一般。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让诗中的景象更加鲜明、生动,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
《暮江吟》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诗句是: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解题思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此句译文为: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把“露珠”比喻成了“珍珠”,把“新月”比喻成了“弯弓”。所以...
夕阳落下,弯月初升,面对此情此景白居易赋诗一首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首《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述了他去杭州赴任之际,沿江而下看到的风景。这首诗没有用典故,也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句,遣词造句力求通俗易懂。传说,白居易的邻居是一个...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描写了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景象。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可爱,江边的露珠像珍珠一样圆润,新月如同弯弓一样挂在天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江边傍晚和夜晚的美景,从残阳的柔和、江水的色彩变化,到新月的可爱和露珠的晶莹,每一个画面都让作者心生喜爱,所以表达了作者愉悦轻松的...
《暮江吟》诗人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残阳和江水,而不是弯月初升。一、解析 1、《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思是: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第一句填“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用“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比喻,描绘了弯月初升的美丽景象。第二句填“古来征战几人回”,出自王翰的《凉州词》,表达了对战争残酷的反思和对将士牺牲的哀悼。第三句填“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与第一句相同,再次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