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已经79岁高龄,张蕴岭还依然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他对自己有一个鞭策语“老骥不鞭自奋蹄”,能跑得动就继续往前奔。三次创业贯穿一生,虽角色转换,但初心未改。我们所见的,正是一位学人始终胸怀家国天下、干事创业的情怀与担当。(光明网记者刘梦甜、实习生唐术乔采访整理)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
张蕴岭, 男,于1945年5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人文一级教授,东北亚学院学科发展委员会主任;曾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主任,中韩友协副会长,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大学东盟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东盟与...
张蕴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等思想理念,同时也是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理念和原则,代表了东方国家的智慧与贡献,有着很深的含义。有人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战争带来的是相互间的...
讲座伊始,张蕴岭教授提出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进程,主要是指进入现代以后发生的重大转变,即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政治制度的转变。现代化进程体现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方面的转变。张蕴岭教授强调了全球治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并强调要重视气候危机和...
越要重视公共外交的作用。(作者:张蕴岭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于婉莹 博士,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原载于《公共外交季刊》2023年第4期,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注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张蕴岭:我认为,人类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明,向全人类的共守文明转变,原因是我们需要共守一个可持续的地球。共守文明不仅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明观,也改变了以人为中心的文明观,催生了以地球整体生物多样性共存为中心的文明观。新的文明观不分东西,是东西南北文明的交汇、融合与创新...
张蕴岭: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和平建设 张蕴岭,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摘要:中国需要一个长期保持和平合作的发展环境。中国无意颠覆现有的国际基本体系。中国支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原则,以构建具有不同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的多元世界。中美关系似乎进入了一个敏感而危险的时期,...
2023年7月12日,于婉莹博士对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蕴岭院长进行专访,特邀请他谈谈对公共外交的理解,并就如何推动新时代中国公共外交更好地发展发表真知灼见。张蕴岭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张院长...
共和国学人 | 张蕴岭:探索中国区域合作研究 个人简介 张蕴岭,1945年5月出生,山东汶上人。中共党员。1981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为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欧研究所副所长、亚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