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张柬之当年那句“天子不娶夷狄女”真的不是无心之语,而是他内心的写照,那些年他之所以老骥伏枥都是为了这一天。在调任京城之前,张柬之与继任者杨元琰有一次密探,杨元琰当即涕流满面,发誓说要“拯救大唐”。张柬之拜相不久,就调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可见老张为这事默默准备了很长时间。想想张柬之的升迁之...
女皇批准了他的举荐,将张柬之由秋官侍郎提升为同平章事。张柬之八十入相是女皇在用人问题上应该提及的一笔。她确实起用了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不过,她也很快尝到这位八旬宰相的苦头。密谋是在张柬之的府邸中进行的。除了张柬之以外,还有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这几个人对二张弄权愤恨已久,所以很自...
公元705年正月,张柬之、崔玄暐等人趁武则天病重,几人以武则天身边红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谋反为由在洛阳紫薇城发动兵变,武则天在没有办法的情况选择退位,太子李显被拥立登基。这次事件被称之为神龙政变,这次政变后,武则天和她所创建的武周退出了历史舞台,天下再次回归大唐李氏家族。后来,唐中宗李显登基后,将事变...
张柬之能在晚年得到提拔,那绝对应该感谢武则天。可是张柬之却很快因触怒武则天遭到贬谪。 当时突厥可汗想把女儿嫁给皇室和亲,武则天想让侄孙武延秀迎娶可汗的女儿。结果张柬之却向她谏言:“娶异族女子不合规矩”。 武则天对张柬之的行为很不满意,索性把他贬谪出京,做了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武则天剧照) 张柬之这一去又是...
张柬之,字孟将,湖北襄樊人,武周时期历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宰相,是以强硬手段逼迫武则天退位、使李唐皇室重掌政权的头等功臣。因功受封为汉阳郡王,后又因受到武三思等人的诬陷,被贬为新州司马,最终忧愤而死。张柬之是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的,曾任清源丞,689年因擅长对策而被提升为监察御史,但是他的一些主张与武则天...
公元705年农历正月,武则天宣布改元神龙。也正是在这一年,一场由张柬之谋划的,旨在推翻武周政权,匡复李唐社稷的政变行动已经在宫廷上空拉开了序幕。张柬之政变的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拉人入伙,壮大自身的力量。张柬之拉入伙的人分别是:宰相兼太子右傅崔玄暐、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恒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
以张柬之为首的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五个大臣们抓住时机,联合右羽林卫大将军和左威卫将军发动兵变,来到了迎仙宫武则天的寝宫,杀死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让位,拥立李显。武则天也自知去日无多,帝位传给儿子李显只是早晚的事,迟一日不如早一日,宣布退位。于是,大周帝国终结,大唐复兴,史...
张柬之在给父母写的这篇墓志中,称母亲丘氏"以永昌三年九月三日终于私第",又称"府君友人司元大夫李行廉撰铭,张柬之等不敢改易,谨刊李铭。"司元大夫,即户部郎中,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易官名时所改,到咸享元年(670年)即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则又改之为地官郎中。为何张束之不直书武则天所定的新官名...
一、张柬之的早年经历 张柬之出生于公元684年,祖籍在今天的陕西省。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但张柬之从小聪明好学,尤其对历史和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年轻时,他就以才华横溢而受到周围人的赞誉。张柬之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在唐朝,尤其是高宗和武则天时期,政治斗争非常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