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拓芜(1928— ) 散文家,诗人。本名时雄,笔名沈甸、左残、沈犁、屯垦。安徽泾县人。自幼家贫,当过学徒。后参加国民党军队,随军去台湾。50年代初,任电台编辑,开始发表诗作。1973年退役,后中风致残,生活穷愁潦倒,以写自传性散文《代马输卒》度日。其诗曾获军方新诗奖、金象奖、银环奖、金钟奖...
张拓芜,安徽泾县人,6岁入学,后转入私塾,接受六年教育(小学四年、私塾二年)。12岁离家前往安徽宣城孙家埠油坊当学徒,16岁逃家参军,改名张拓芜,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代马输卒”,即用人力运送山炮的士兵。最初为二等兵,1973年以上尉军衔退伍,同年中风,病愈后左半边肢体残废,自称“左残”。1...
在这本散文集中,我们遇到了三毛的第三位好友——张拓芜。与前两位好友的鲜明个性不同,张拓芜展现出了谦卑与诚恳。他坚信三毛对他的作品欣赏是因为他的残废而产生的同情,但实际上,三毛明确表示,她不会因为作者的残疾而扭曲对作品的看法。文字是独立的,读者的感受也是主观的,由同情转为对文字的欣赏是不可能的。张拓...
张拓芜 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沟通;①他喃喃对它诉说一些相思和向往,仿佛那郁绿的松梢会摇动,那奔泻的松涛就是答复。实际上,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也不知翻照多少遍了,粒子粗糙,影像模糊...
张拓芜夏夜的梦是恬适的。那张宽大的床,经常被我一个人独占。竹席已被汗和油浸成深红色,蚊帐是灰灰的,四根柱子被岁月染成了紫酱色,风从窗口吹进来,镂着“寿”字的蚊帐钩碰击着床柱子,像风铃一样发出清越的声响,伴和着母亲的纺车声,那是一阕母亲的摇篮曲,那是人间的天籁。
张拓芜是华文文学界的杰出作家,其主要著作涵盖了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在他的作品中,以“代马五书”系列最为人熟知,包括《代马输卒手记》(1976年,尔雅出版社)、《代马输卒续记》(1978年,尔雅出版社)、《代马输卒余记》(1978年,尔雅出版社)、《代马输卒补记》(1979年,尔雅出版社)和《...
安徽泾县人。6岁进小学,4年后改入私塾,一生中只受了六年的教育(小学四年、私塾二年)。12岁时离家到安徽宣城孙家埠油坊当学徒,16岁那年逃家入伍并改名为张拓芜。在国民党军队中当“代马输卒”,即以人“代马”运“输”山炮的兵丁小“卒”。最初是二等兵,1973年45岁的张拓芜以上尉军衔从军...
《读鞋》三 作者: 张拓芜 2023-05-26 11:55:2303:47 34 所属专辑:最是素简,情韵长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作者写出了相思,读者读出了流落他乡的游子暮年时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永远无法弥补的歉疚之情!此情乃是写满了四十几年生离死别、人间沧桑的情。
坐对一山愁(节选)张拓芜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沟通;①他喃喃对它诉说一些相思和向往,仿佛那郁绿的松梢会摇动,那奔泻的松涛就是答复。 实际上,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 也不知翻照多少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