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解释】意思是客观环境变化,那么人的目标和追求就要变,目标和追求变了,干事情的方法就要随之而改变。就比如脱贫攻坚工作,由输血式的扶贫到造血式的扶贫,其本质就是方法的改变与创新。再比如前段时间的刑法修正案,将刑事责任年龄由14岁下调到12岁,就是由于社会...
【详解】试题分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了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属于辩证法的观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夸大了静止而否认了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物质是运动的反馈 收藏 ...
战国思想家韩非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西汉哲学家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大,天不变,道亦不变。”他们二人的思想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伯夷死名于...
这句话的意思是乐的特性是求同,礼的特征是求异。同使人们互相亲爱,异则使人互相尊敬。乐事太过不加节制,会使人之间的尊卑界限混淆、流移不定;礼事太过不加节制,则使人们之间离心离德。和合人情,使相亲爱,整饬行为、外貌,使尊卑有序,便是礼乐的功用了。这句话出自《史记·乐书》:“...
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规范了“和而不同”的秩序,礼乐制度也是一个等级制度,不会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韩非子认为:“世异则事异,因时制宜,为治为法”,董仲舒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两人观点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联系,坚持用联系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西汉哲学家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两种观点( )A. 是统一的,都符合辩证法的要求B.
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B.天地合万物生,阴阳接变化起 C.理者气之所依也 D.心外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