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和小建中汤是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的两把好手,它们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在临床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灵活运用这两种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理中汤和建中汤虽然都是温煦中阳、调理脾胃虚寒的经方。它们所针对的病理状态都是脾胃有虚、脘腹冷痛。但两者的主治病机、治疗方法、药物作用、药势方向完全不同,如果用错了,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今天就围绕这两个经典名方,来跟大家详细讲讲。一、小建中汤 出自《伤寒杂病论》,由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
共同点:建中汤和理中汤均含有甘草,主要针对“中府(中焦脾胃)”病变而治疗。 不同点:建中汤注重在“建”,对脾胃实施“提出改善”或“缔造功能”作用,生姜温胃、芍药养血、干地黄补血、甘草和中、川芎活血、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六药均对中焦脾胃提出“各司其职”的“建议”,让脾胃(中府)稳定祥和下来;理中...
另外“小建中汤”和“桂枝汤”的组方很像,是因为“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用了2倍芍药,外加1味麦芽糖,将靶心转移到脾胃,使脾胃不断生产出能量,甜甜的麦芽糖为脾胃化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②理中汤:理是调理的意思,中是中焦之气,主要以温中焦的阳气、祛中焦的寒邪、建中焦的运化能力来调理...
小建中汤和理中汤都是中医经典方剂,它们在组成、功效和主治病症上有所不同。 小建中汤 组成:主要由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等组成。 功效: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功效。 主治病症: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同为补脾名方,小建中汤是给脾胃盖房子的,附子理中汤是给房子通暖气的。首先来看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的建中,顾名思义,就是重建中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盖房子。那么什么样的人需要盖房子呢?自然是房子原本就破烂不堪了。也就是说脾胃差劲的时间太长,深度太深,也就是长期虚劳的人,以及大病久病之人,...
咱们先来看看小建中汤,它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作用,适用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的人群,也就是说脾胃差劲的时间太长,程度太深,或者是长期脾胃虚寒,以及大病久病之人。常表现为免疫力差、疲惫乏力、少气懒言、肚子隐隐作痛、消化不良、时有心烦等现象。再来看附子理中汤,它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
附子理中汤:一剂“刚烈”的救急方 相比之下,附子理中汤的性格则截然不同。这一方剂源于《伤寒论》,由理中汤加附子组成,主要药材有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它的主要作用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其中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堪称“寒邪克星”。这碗药汤擅长治疗寒邪侵入脾胃导致的急性问题,比如严重的...
小建中汤加上黄芪,就是黄芪建中汤。在黄芪建中汤中,芍药是下沉的,内向的,但是桂枝和黄芪却是向上的,向外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黄芪建中汤看成是加强版的桂枝汤。它不但有补益胃气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得胃气均衡地向身体四处输出。如再加当归,则可以加强这个方子温血活血的力量。
理中汤和建中汤,都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流传了千年,疗效显著。理中汤,主治脾胃虚寒,表现为胃痛、呕吐、腹泻等。而建中汤,则以温中补虚为主,适用于虚劳、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胃病。两者都是针对胃病,但在具体使用时,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老胃病患者往往症状复杂,既有急性发作时的疼痛,也有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