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舍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足厥阴、阴维之会。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处。布有髂腹股沟神经。主治腹痛,积聚,痞块,疝气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取穴方法〗府舍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穴上方0.7...
府舍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府舍穴图片 2.取穴方法 仰卧位,在冲门上0.7寸,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快速取穴:仰卧,腹股沟外侧可摸到动脉搏动处,其外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府舍穴。 3.穴位解剖 府舍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
府舍穴 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穴義〗臟腑中的陰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經。〖名解〗1)府舍。府,臟腑也。舍,來源之意。該穴名意指本穴氣血來源於體內臟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於臟腑,故名。
府舍穴,经穴名。府舍穴具有健脾理气,疏肝止痛的功效。主治疝气、腹痛、积聚。现代常用于治疗脾肿大、便秘、子宫附件炎、腹股沟疝等。临床上只用于肠胃炎、腹痛肠鸣、呕吐泄泻、肠胃神经功能症等。 出处 1.《针灸甲乙经》:在腹结下三寸。 释义 1.有多种解释,其一解释为,「府」:指六腑。「舍」:指住所。府舍穴位...
府舍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具体位置为脐中下4寸,冲门穴上方0.7寸,距离前正中线4寸。取穴时,正坐或仰卧,右手五指并拢,将拇指放于肚脐处,找出肚脐正下方小指边缘的位置,以此为基点,再将右手手指向下,拇指放于此点处,则小指边缘的位置即是此穴。府舍穴是足太阴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舒筋活络、调经止痛、...
1.近端取穴,府舍穴,可以治疗小腹周围相关病症。 【府舍穴主治病症】 府舍穴主治腹痛、疝气、结聚。 府舍主治脾胃及下腹部疾患:如腹痛、积聚、霍乱、疝气、髀中急痛、厥逆等。 现代多用府舍治疗脾肿大、阑尾炎、便秘、附件炎、腹股沟淋巴结炎等。 府舍主治腹痛,积聚,痞块,疝气等。
府舍穴:润脾之燥、生发脾气 府舍穴,府通“腑”,为脏腑之意;舍,所居之所也。府舍穴是脏腑元气所居之屋舍,换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府舍穴内的气血,都是来源自于体内的脏腑。府舍穴是脾经的穴位,刺激它可以润脾之燥,起到生发脾气的作用。刺激府舍穴,可以采用指压法,用拇指的指腹置于府舍穴穴位上,旋转...
1)仰卧,用中间三个指指腹按揉府舍穴1-3分钟,可有效的缓解治便秘、下腹疼痛、腹胀等病症。 2)双手摩擦生热,将单手掌根放在府舍穴所在处,手掌固定不动,反复进行按揉。每次可按揉20—30下,每天按揉一次,有健脾消满,理气和胃功效。 2、艾灸疗法:用艾条...
府舍穴——属足太阴脾经 概述 府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府指脏腑;舍言居所。穴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与阴维脉之会,入腹络肝脾,结心胸之处,犹如诸脏腑元气聚集所居之宅舍,故名府舍。归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与阴维脉之会,是治疗少腹癥瘕积聚之常用穴,临床多施以泻法。▲【定位】:在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