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帝制后,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的恶习,于是将其废除,所以我们的政哥既没有庙号也没有谥号。刘邦建立汉朝后,在继承秦制的同时,也恢复了商朝的庙号和周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刘邦的头衔为汉太祖高皇帝。两汉29帝中有14人曾获得庙号,由于太、高、世、中四个正统庙号不够分配,人们便结合...
汉安帝(庙号:恭宗)、汉顺帝(庙号:敬宗)、汉桓帝(庙号:威宗)四人的庙号,因而两汉29帝最终只有7人保留有庙号,分别是:太祖高皇帝刘邦、太宗孝文皇帝刘恒、世宗孝武皇帝刘彻、中宗孝宣皇帝刘洵、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谥号,算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而厉、炀等很明显就是含有贬义的谥号。需要注意的是,大臣们去世,也是有谥号的。文臣“文”谥以“文正”最高,武将“武”谥以单字“武”最高,文武兼备通谥“忠”以“忠武”最高。而一般认为“文正”是一个官员能够获得...
庙号:起源于商朝,断于秦,复于西汉,经唐宋,至明清。谥号:起源于周朝,断于秦,复于西汉,经唐宋,至明清。年号:起源于西汉,经唐宋,至明清。第三个方面:适用范围 一、庙号:秦汉以前,有家庙、宗庙的都可以用;秦汉以后,只有皇帝才可以有,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有。二、谥号: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有,但现实...
如唐⾼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多⼀⼈终身使用⼀个年号,如正德、乾隆等。后人称呼古代帝王一般遵循方便的原则,周时无论天子或是诸侯,都只有谥号,所以只称呼谥号;而唐宋时,由于年号改动频繁,加之谥号逐渐增多,因此多称呼其庙号。如明清皇帝一般称呼年号,若称呼“谥号”,估计要犯糊涂;
直到隋唐以后,庙号制度才逐渐完善,通常采用单字,庙号的选字虽然不参照谥法,但却同样有褒贬之分,且有一定规律可循。一般来讲,在称呼一个皇帝时,想要区分庙号或谥号也很简单,如果是“XX帝”或“XX皇帝”的,便是谥号;而如果是“XX祖”或“XX宗”的,则是庙号。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例如刘邦,我们习惯...
也就是说西汉二百年当中只有四个带庙号的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这四个皇帝都是明君或者雄主,拥有庙号名副其实。值得一提的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谥号为“高”,而《史记》中称呼刘邦为汉高祖,后世也把这个称呼延续下来。可以看到在这个时候得到庙号是一种门槛比较高的事情...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
1、什么是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附录7庙号、谥号、年号谥号:根据生前事迹与品德修养,对已故之人追加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两种。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会被追加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这类谥号称官谥。官谥有美谥(褒)、恶谥(贬)、悯谥(同情)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