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东便门到通州,东西走向20公里,元代人工开挖一条通惠河,河上建有五闸:大通闸、庆丰闸、高碑闸、花园闸、普济闸等。庆丰闸,又名二闸,很是知名。庆丰闸两岸一片诗情画意。于是,庆丰闸北形成“二闸村”,庆丰闸南称“庆丰闸村”,南北村落里有酒楼、饭馆、茶肆、旅店、店铺等,同时演出秧歌、舞狮、高跷、...
翻开资料可以看到,庆丰闸见证了通惠河七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到了清代,“二闸”不再单指这座石闸本身,还特指大通桥至庆丰闸之间长达七八里的这段水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这里的河面一派繁荣,河两岸一排排翠柳,一座座茶楼酒肆,胜似江南风景。劳宗茂《过庆丰闸诗》云:“红船白板绿烟丝,好句扬州杜牧之。...
北京电视台南侧,通惠河畔,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庆丰闸遗址。这座闸门,始建于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之际,并在明代得到重修,成为通惠河上的一道重要关卡,因而又被人们称为“二闸”。在明清至民国时期,这里风光旖旎,河水清澈,吸引了众多城内官员和百姓前来郊游。那时的二闸村,宛如今日的颐和园,充满了诗意...
在北京城的东便门至通州,有一条长达20公里的通惠河,这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段重要河段。由于北京地势西高东低,上游蓄水不易,因此修建了五座闸门:大通闸、庆丰闸、高碑闸、花园闸和普济闸。其中,庆丰闸,又称二闸,是最为著名的一座。在元明清时期,庆丰闸两岸绿树成荫,鸟鸣声声,是京城百姓踏青春游的热门地点。
庆丰闸遗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庆丰公园内,是元朝初期开凿的通惠河的一部分。为了控制水位,元代在河上建造了24座闸,到了明朝时期减少为5座,而庆丰闸则是其中的第二座,因此也被称为二闸。这座闸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庆丰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由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所建。为了控制...
上接:《曹雪芹与庆丰闸(1)》 “红船白板绿烟丝,好句扬州杜牧之。何事大通桥上望,风光一样动情思。庆丰才过又平津,立遏通渠转递频。莫谓盈盈衣带水,胜他多少犊轮辛”。这是清代文人劳宗茂(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辛卯恩科第二甲进士)所作的《过庆丰闸诗》,描绘了庆丰闸(俗称二闸)周边美丽的自然景色。那时...
二闸在东便门大外通河以东1.5公里处。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初建时原名籍东闸,为上下两座木闸。至顺元年(1330年)易木为石,更名庆丰闸。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上下两闸合为一。此闸因位于东便门外第二道闸故又称二闸。庆丰闸由两座分开的桥闸组成:庆丰上闸和庆丰下闸。也就是说二闸有...
庆丰公园与庆丰闸 与其说这是个公园,到不如说是以公园的形式围起了一段历史和传说。【庆丰闸】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代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为控制水位落差而在沿线设置多处闸口,庆丰闸就是其中之一。【文槐】公园内有一棵500多年历史的古槐树,相传公元一七八四年前后,文学巨匠曹雪芹经常往返香山和通州间...
位于北京CBD国贸商圈的通惠河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庆丰闸,这座闸门自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以来,已经屹立了700多年。自1292年通航以来,它一直是京城漕运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无数船只的来来往往。作为漕运码头,庆丰闸(二闸)曾经是“漕舟干渡、帆樯林立、游客如织”的繁华景象,河水清澈,风光旖旎,是百姓郊游的热门景点,被...
🌉庆丰闸当然也有遗址,因为河道拓宽,庆丰闸被淹没入水下。现在新修了一座庆丰桥供人通行,桥下依稀可见闸口的轮廓。依水而建的庆丰公园也是散步的好地方,岸边绿树成荫。早在明清时代,这里就是百姓出城游憩的胜地,素有“燕京秦淮河”之誉。🌳公园里还有一些遗存可以依稀找到当年的影子。庆丰桥南侧有一座复建的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