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施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唯恐失去相位,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
因此庄子对于惠子的性格和脾气是十分了解的,他在濠梁之上说出:“鱼之乐”,就是为了引出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让他自己说出“不能以自己的思想,揣度他人的想法”的道理,使他自己意识到自己之前对庄子的揣度是错误的。 这样结合上下文,从前因后果的角度来分析濠梁之辩,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毕竟《庄...
途中,有人告诉惠施:“庄子来了,他想取代你的相位。”惠施一听,吓得三天三夜都在都城里搜查庄子。庄子见到惠施后,开始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这种鸟从南海飞到北海,除了梧桐树,它不会在其他树上栖息;除了竹实,它不吃其他东西;除了甘甜的泉水,它不喝其他水。”然后庄子说:“现在有一只猫头鹰,得...
庄子与惠施是一对好朋友,而且好的很铁,这一点,谁都想不到。 因为,庄子是道家哲学家,属于方外之人,看透了人生,惠子是名家哲学家,专攻形式逻辑,是魏国的大官,是汲汲于名利的人。 他们两个应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即使偶然遇上,要么擦肩而过,要么真枪实弹打一架,除此之外,两个人应该没有交集。但是,命运就...
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
惠子(约前370—约前310),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惠子是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人物生平 惠施是宋...
这样的故事让人深思,我们是否应该从庄子的角度来看待生死和离别呢?庄子的行为展示了他对生命的豁达和对自然法则的顺从。他以歌声来表达对妻子的告别,以此展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心境。惠施离开后,庄子继续坐在灵堂前,继续敲击着那个瓦盆,歌声回荡在空气中。这个曲调仿佛穿越了时光和空间,让庄子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
1.历史上的惠施 惠施和庄子年纪差不多大,又是同乡,两个人经常凑在一起,聊天辩论,几乎是看到什么就会吵什么。不过,斗嘴归斗嘴,两个人也没想借此分出个高低胜负,不过是活动活动大脑,锻炼一下思维能力罢了。所以,这样的斗嘴不但没有影响两个人的感情,反而让他们形成了一种旁人不能体会到的默契。只是,...
话说有一天,庄子和惠施相约在濠水边散步。两人边走边聊,谈笑风生。忽然,庄子看到河中有条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不禁驻足观赏。庄子指着那条鱼,对惠施说:“你瞧,这鱼儿多快活啊!”惠施听罢,不以为然地说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快活不快活呢?”庄子不慌不忙,反问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