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屠杀,又称庚寅之劫、杀人十八甫、填尸体六脉渠, 指1650年(清顺治七年,南明永历四年,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军队在广州的屠城暴行。当年公历11月24日,清朝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指挥的清军在围城近十个月后,经过惨烈的战斗,包括筑垒相逼,以楼车攻城,及动用荷兰炮手,终于攻破广州城,随后对据城...
因此,广州大屠杀被视为黄巢起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屠城后的第二年,公元880年,黄巢率领大军北上,成功攻占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可长安的占领并未给他带来期望中的稳定局面,反而让他陷入了更大的困境。长安的守城战和随后的抵抗战,不断消耗起义军的力量,而占领广州时积累的士气问题、军纪松散和补给不足等问题,...
城破之后,平南王尚可喜不曾放过这些誓死守卫自己的故国家乡民族大义的平民,正是这些平民的血性,让这身居高位的汉奸恼羞成怒,加上那个有兵有将才有话语权的年代,他的手下死伤惨重,于是尚可喜毅然下令屠城。据记载,当时的广州城内一片狼藉,清兵进入广州城后抢夺一切可以抢到手里的东西,遇到的人不管男女老少,...
这两段记载的大意是,公元758年,唐朝至德三年,广州经历了一场少为人知的浩劫。阿拉伯帝国和波斯两国兵围广州城,广州刺史韦利见抵挡不住,就弃城逃跑。两国军队入城大肆掠仓库,焚烧房舍,然后带着抢来的财宝乘船渡海海回国。这次屠城发生在黄巢屠城的120年前,不同的是施暴者换成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而受害者是...
另有一名外国人纽霍夫,他也记载了广州的那场灾难。卫匡国亲身参与了那场屠杀,但纽霍夫没有,他的资料主要听自当地人的讲述。1965年,纽霍夫被派往中国担任使节,他在中国停留了两年,期间游历各地,把这些经历都写进了自己的旅行笔记。在广州,他从当地人的口中得知了这场可怖的屠杀,并将这些都记录进了自己的...
广州曾经被是阿拉伯军..在《资治通鉴》和《旧唐书》中却有过一次广州被屠城的记载:“癸巳,广州奏大食、波斯围州城,刺史韦利见逾城走。二国兵掠仓库、焚庐舍,浮海而去。”(见《资治通鉴》卷二二0)“癸巳,广州秦大食国、波斯国兵众攻
关于广州屠城的具体原因,历史上存在着多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黄巢对胡人存在的背叛与威胁抱有深深的戒备。在广州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城市里,胡人的存在可能触动了黄巢内心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为了消除潜在的威胁,他下令屠城,将十多万胡人赶尽杀绝。这一行为虽然血腥而残酷,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也许可以...
广州屠城历史事件 历史上的今天,广州屠城 清初之际生灵涂炭,大家只记得“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殊不知最惨烈的屠戮发生在广州,1650年的今天,平南王尚可喜的部队攻陷广州,痛恨广州人的激烈反抗,尚可喜这一支汉族人组成的武装,竟然对同为汉人的广州平民展开了屠城报复。
清朝的《清史稿》记载着广州大屠杀,指出耿继茂和尚可喜攻下广州后,“怒其民力守,尽歼其丁壮。” 另一部文献《广州城坊志》引用清人方恒泰的记载,描述了屠城的惨状,称城中的人被屠杀,死者高达六十余万人。还有一些外国文献,如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鞑靼战纪》和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的记述,也提到广州大...
广州大屠杀:黄巢起义在南粤酿成的超级悲剧与蝴蝶效应 原创 米南德 历史心发现 公元878年,广州还依旧是唐朝在东南半壁的最大商港。不仅有众多着来自南洋、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半岛的众多船只定期访问,也成功吸引来大批信仰伊斯兰、基督教、犹太教与拜火教的胡商家庭。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优势,成为当时除西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