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大埔县),中国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传统戏剧,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简介 广东汉剧艺术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有“南国牡丹”之美誉。广东汉剧行当齐全,分生、旦、丑、公、婆、净、末七个行当。广东汉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中州语言为舞台语言。具有唱腔优美、扮相俊秀的特点。同时,...
在广东汉剧的早期剧目中,《快活林》、《淤泥河》、《齐王点马》、《王婆骂街》、《碧游宫》、《昭君》等,曾是徽剧剧目。在音乐唱腔上,广东汉剧的安春调与徽剧的安庆调相同,两者的二黄平板也近似。在乐器上,广东汉剧的头弦基本与过去徽剧所用领奏乐器徽胡相同,广东汉剧的大苏锣与早期徽剧曾用过的大锣也相同。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广东汉剧与闽西汉剧、赣南东河戏、湖南祁剧、常德汉剧、广西桂剧,同属皮黄“南北路”一派,都源于湖北的荆沙地区(现称荆河戏)。荆河戏的主要声腔是南北路,板式分类、板式结构、音乐锣鼓、表演艺术、传统剧目的声腔安排,都与广东汉剧有很多共同之处,由此可见广东汉剧是源于湖北,经湖南、赣南、闽西传...
非遗广东|“南国牡丹”——广东汉剧 汉剧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清代乾隆年间进入粤东,以潮州为中心,向邻近地区传布。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定名为“广东汉剧”。1959年成立广东汉剧院,院址设在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广东汉剧”成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广东汉剧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剧保护基地,肩负剧目创作、演出示范、艺术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等重任。2012年8月,根据中宣部、文化部(文政法发[2011]22号文)《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和省、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精神,广东汉剧院转制后,撤销...
李仙花,女,1962年7月出生于广东五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一级演员,广东汉剧演员,被誉为广东“第一名旦”。10岁考进梅州市戏剧学校,主攻花旦和青衣,学成后分配到广东汉剧院,15岁时得到汉剧名家梁素珍的真传,加上天生一副清亮甜美的金嗓子,年纪轻轻就在汉剧界脱颖而出。1993年获第1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
广东汉剧,广东三大剧种( 粤, 潮, 汉 )之一,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 “ 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原称 “ 外江戏 ”,清代乾隆年间进入广东,以潮州为中心,向临近地区传布。其艺术风格与湖北汉剧有所不同,为显示区别,1956年定名为 “ 广东汉剧 ”。唱腔以西皮, 二簧为主,角色分生, 旦, 丑, 公, 婆, 乌净, ...
朴实淳厚,高昂悲壮,是广东汉剧音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其角色行当分公脚、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红净、乌净、丑脚等九大行。它的伴奏乐器也颇有特色,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广东汉剧传统剧目有八百多个。较著名的有《百里奚认妻》、《齐王求将》、现代剧目《一袋麦种》等。...
广东汉剧既保留了“中州古韵”,传承了我国中原地区古腔古调的戏曲精华,又吸收兼容了客家地区民间音乐、舞蹈和杂要表演等艺术形式,对研究我国地方戏曲的流变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08年6月7日,广东汉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