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回娘家,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习俗。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与丈夫同行,所以这一天又称为“迎婿日”或者“姑爷节”。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正月初二这天的中午饭称“开年饭”。菜式多样,皆取吉祥之...
大年初三 · 烧门神纸:人们会将年节时挂的门神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新一年的生活。这也是一种辞旧迎新的方式,寓意着告别过去,迎接未来。· 谷子生日:民间传说初三这天是谷子的生日,因此家家户户会禁食米饭,以示对谷物的尊重。这个习俗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粮食的珍视和对农作物丰收的祈愿。...
从初一到十五的年俗 首先得知道 到底啥是年俗 年 俗 中国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历时一个多月。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阖家团圆、访亲探友、拜神祈福,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的好运的习俗称为年俗。 初一到...
老祖宗留给我们过“年”的习俗,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慢慢淡薄,这是时代进步的便捷,却也是文化传承的悲哀。这里汇总了一下过年的习俗,快收藏起来给孩子科普吧!阴历腊月二十三,就是我们北方人俗称的小年,这一天我们要吃灶糖、祭灶王;腊月二十四,是我们约定俗成的的大扫除日,大家掸尘扫房子,去除旧岁的污垢...
年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人对自然神祇的敬畏和祈福仪式,岁末年初之际,通过祭祀天地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吉祥如意。随着时间推移,年俗逐渐丰富多样,形成了如扫尘、贴春联、守岁、放鞭炮、拜年、舞龙舞狮等一系列深入人心的传统活动。1. 扫尘:又称“扫房”或“掸尘”,象征着除旧布新、迎接新年的好运。家家户户在...
2024年2月2日、3日:腊月廿三、四 小年 小年是传统年俗里祭灶王爷的日子,各个地方过小年的日期还不一样,一般来说,有南北之分。北方小年是腊月廿三,南方小年是腊月廿四,别记错日期了。人们会举办祭灶仪式,扫尘备年货,小年到来后,大年也进入倒计时了。2024年2月4日:立春 2024年还有个特殊的地方,立春...
八婺大地上,还有这些有趣的年俗你都知道吗?●叠馒头 每年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婺城区雅畈镇芳田村的南灶庙内就会叠起高高的馒头柱,这种馒头又称为“消灾馒头”。该传统民俗已有几百年历史。●迎花树 每年正月十一,金东区孝顺镇让河村有“迎花树”习俗。村民在“迎花树”的海洋中抢花树,讨彩头,意寓风调雨...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出嫁...
到春节前的三两天,家家开始蒸包子和馍,按当地风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馍的,年前这几天要蒸够一家人半个多月所吃的馍和包子,还有走亲戚要送出去的礼包。包子一般分三种,有肉作馅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馅的菜包,还有用红小豆作馅的豆包。新年临近的三两天里,村子从早到晚都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馍的香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