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始创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止。其间,温州地区共产生武科进士393名,平阳(含苍南)武科进士占温州总数的七成多。而南宋一代是平阳武科极其鼎盛的一个时期。据乾隆《平阳县志》载,该时期平阳共有武状元15人、武榜眼6人(隆庆《平阳县志》为7人)、武探花7人,武进士296人。根据《状元...
据有关史料记载,平阳宋代在科举方面曾有过突出成就,从宋哲宗绍圣四年至度宗咸淳十年( 1097-1274) 170多年间,平阳有据可查的贡举进士(俗称科文进士,包括含特奏名进士)375人(北宋16人,南宋359人),武举及第者(习称武科进士)296人,两者相加为671人次,其中“武举换文”19人,实际考中进士、武进士有653人。此外,...
孔克表(1314-1386),字正夫,元明之际温州平阳人,孔子五十五世孙,元至正七年(1347)举浙江乡试,至正八年(1348)进士,历任建德路、镇江路录事,瑞安州判官,迁永嘉县尹。至正十一年(1351),他作《选真寺记》,与陈高的《竹西楼记》一样,成为研究元代温州(平阳)明教传播的珍贵史料。 元至正十七年(1357),时方国珍...
科举年代,尤其是南宋150年间,是平阳武科举极其鼎盛的一个时期。据历代平阳县志记载,这一时期,平阳共有武状元15人、武榜眼5人、武探花6人、武进士296人。在平阳南宋众多武进士中,不乏文武双全的人才。笔者查阅史料发现,南宋淳熙武进士陈有功便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武举入仕 陈有功,生卒年不详,南宋两...
近日,平阳县鳌江镇墨城社区出土一块墓志铭,平阳县地方志学会周仁多、萧玉亮及苍南学人蔡听涛一行前往调查确认后向属地乡镇告知,平阳县博物馆在得知线索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及鳌江镇相关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察。 根据现场勘察及清理的情况来看,墓葬位于华眉寺后方山坡上,...
被誉为武状元之乡的温州平阳,据史料记载,南宋152年间,平阳武科极其鼎盛,共走出武状元15人,武榜眼6人,武探花7人,文武双进士19人。不但武状元四分天下,在南宋一朝已知1182名武进士中,平阳县有案可查的武进士就有296名,比例超四分之一 - 仕坡(航拍)于20241019发布
山西平阳府临汾籍进士曹榕,曾任定州知府,莱州知府,光绪三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四年任武定知府。照片为1900年曹榕任河北定州知府时所拍。#历史#记忆#惠民县#清代 - 一路向阳于20240129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24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文武双科进士,温州平阳在中国科举史上的一大亮点 --南宋平阳共有十九位文武双全的双科进士 文:光明人家 从北宋开始,国家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宋室的南迁,而温州作为次辅郡,南北移民不断徙居温州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一些社会精英来到温州平阳,使平阳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对平阳的...
南宋工部尚书、学者林拱辰略考——平阳盖竹人,立朝刚介、不附权臣,著有《诗传》《春秋传》宋代是老平阳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南宋,由于政治中心的南移带来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终宋一朝,平阳不仅出了2名文状元,14名武状元,众多文武进士(...
南宋一朝,凡150余载,三桥里英彦才俊辈出,走出了三个武状元,八个文科进士,十一个武科进士,功名旗杆林立,文武簪缨,甲第蝉联。平阳一邑,街衢村庄无数,无出其右也。 武状元名录 八个文科进士: 高宗绍兴二年(1132),朱璧(朱幩之九世孙)登张九成榜文科进士。其字锡珍,名允罕,司理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