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粜 拼音píng tiào 注音ㄆ一ㄥˊ ㄊ一ㄠˋ 繁体平糶 词语解释 平粜[ píng tiào ] ⒈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引证解释 ⒈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引《史记·货殖列传》:“平糶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平粜 [ píng ti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píng tiào ]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严肃 厚实 仔细 和蔼 骰子 破坏 勤劳 敏捷 澄澈 头衔 憧憬 弥漫 ...
平粜的意思 平粜[píng tiào] 1.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平粜 引证解释 ⒈ 官府在荒年缺粮时,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 引《史记·货殖列传》:“平糶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清 刘大櫆 《通溪巴君墓志铭》:“乾隆 十六年,岁旱饥,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平粜的拼音是píng tiào,意思是旧时遇到荒年,官府把仓库里的粮食按平价卖出,以达到稳定粮价、救济灾民的目的。《汉书·食货志上》中有相关记载:“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其中提到的“平籴”指的是官府在丰年按平价收购农民余粮,与“平粜”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古代政府调节粮食供需、平抑粮价的重要...
平籴、平粜论,中国历史上思想家关于国家通过收购和抛售粮食,以稳定粮价的思想和主张。“平籴”,在丰年以高于市价收购粮食;“平粜”,在歉年以低于市价出售粮食。春秋时期范蠡提出不论丰年歉年,应该使谷价保持在合理的幅度内波动,这样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解释 使市场物价趋于稳定的办法是:在丰年谷价过低时...
要求平粜;一路发动群众数百人,手执火把,肩杠梭镖、短棍,迅速奔赴云湖河(今韶河)银田寺张公桥下码头阻禁谷米起运。迫于人多势大,成胥生不得不开仓平粜。成胥生平粜了,杨林、如意、永义等地的其他豪绅也只好效法执行。此后,并相继取得了“增加雇农工资,减轻租额”等斗争的胜利。
又称平籴思想。由政府规定粮价波动幅度,或运用粮食收购(籴)或抛售(粜),以稳定粮食价格的一种政策思想。“平粜”二字出于范蠡。他主张在谷价过高时出售粮食,谷价过低时收贮粮食。这样市场物价就会稳定,货物就不会缺乏。其后,李悝也提出“平粜”的主张:“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余四百石中,籴三百石)...
今天(4月7日),湖南电影频道《电影大直播》“清明·不能忘却的记忆——跟着电影《堡垒》去学习” 融媒体直播第五场活动“热土焕新颜”就来到了当时“平粜阻禁”故事的发生地韶山市银田村,与长沙潇湘国际影城(阿波罗店)一起举行了连...
平粜平籴论是主张国家运用粮食的收购 (籴)或抛售 (粜) 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以稳定粮食价格,安定人民生活的思想。春秋末计然 (或范蠡“计然之术”) 提出“平粜齐物”的价格政策,主张凭借国家权力控制谷物价格,使其波动局限在有利于农业生产与流通的一定幅度内。战国时李悝提出“平籴”理论,认为:“籴甚贵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