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天山蠕虫(Maotianshania)最早在1991年被侯先光研究员发现于中国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并命名为云南虫。是澄江动物群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外形特征 帽天山虫属于曳鳃动物类中的一种,身体细长,呈圆柱状,长约5厘米,宽约0.3厘米。身体靠液压进行蠕动,平时潜伏在海底的软泥中,前端有一根肉质软管,可以迅速伸出体外...
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化石物种,它被归类于脊索动物门,有些研究者甚至将其列入半索动物门。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生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能代表着最古老的脊索动物化石,生活在约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浅海环境中。帽天山虫的传奇故事开始于1991年,侯先光研究员在中国云南澄江县...
帽天山虫的分布不仅限于云南,同样可见于贵州凯里动物群的中寒武世地层。在澄江生物群中,帽天山虫属的化石种类单一,仅有一种名为“圆筒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 cylindrica Sun & Hou, 1987),这种独特的生物化石在云南早寒武世的地层记录中极为普遍,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资料。
对话帽天山古生物|怪诞虫 怪诞虫是珍稀化石,仅发现于加拿大中寒武统布尔古斯页岩和我国云南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段。怪诞虫一名由S·ConwayMorris(1977)所起。他在研究了产自加拿大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Canadia sparsa的模式标本之后,为其奇怪的形体所震撼,于是将它命名为怪诞虫。当时他认为怪诞虫由7对硬刺所支持,...
圆筒帽天山虫是发现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早寒武世时期化石。特征
圆筒状帽天山虫是产于云南省昆明市澄江县的早寒武世(∈₁)的化石。特性描述 帽天山虫属于曳鳃动物类中的一种,身体细长,呈圆柱状,长约5厘米,宽约0.3厘米。身体靠液压进行蠕动,平时潜伏在海底的软泥中,前端有一根肉质软管,可以迅速伸出体外捕捉小动物。化石产地 该化石产地为昆明市澄江县。
帽天山虫是一种曳鳃动物门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外形特征引人注目。这种生物身体细长,呈圆柱状,据复原图显示,它的长度大约为5厘米,宽度仅约0.3厘米。帽天山虫的运动方式独特,依赖液压驱动在海底的软泥中悄然蠕动,其前端配备了一根肉质软管,这个器官能够迅速伸出,以捕捉到小动物作为食物。在消化系统...
帽天山蠕虫,这个独特的生物,被尊为所有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更是人类演化链条上的关键节点。它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索动物居民,其体内的一条脊索标志着生命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发现揭示了脊索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动物对身体的控制力和环境适应性。云南虫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帽天山蠕虫...
对话帽天山古生物|高足杯虫 高足杯虫虫体由萼和固着柄所组成,萼的远基部为18个萼片所环绕。萼片质地坚硬,外缘沿中轴线具一纵棱,断面呈宽“V”形;内侧其横皱,可能为纤毛的固着区。基部具活动关节,萼片通过这一活动关节进行翻转,可由直立状态向外翻转成水平状态,来调节取食锥的大小。支撑干细长,呈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