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学,坐落于西横街32号,现今已成为常州市第二中学的一部分。这条街道,昔日名为明伦坊,后改称兴贤坊,更被俗称为府学街。它东起北大街北口,西至文在桥,全长369米。街的北侧,曾屹立着宏伟的文庙(现今为西横街小学所在地),如今仍能寻觅到府学建筑的遗迹。谈及常州府学的历史,不得不提及一位关键...
传千年府学文化育时代大成青年常州教育发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常州各校探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新模式开展多形式、多阵地的教育活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常州二中 常州市第二中学历来被称为“千年府学,五朝文庙”,具有“读书圣地”的美誉。学校一直以来坚持“文化...
常州府学明伦堂位于大成门的北面,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九檩,高达8米。“明伦”一词最早出自于《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的正殿,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也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精英讲学论道的地方,...
常州市第二中学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常州市教育局直属公办高中,坐落于常州市中心,校址为创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的常州府学,故有千年府学、五朝文庙之盛誉。 市二中始终坚持“文化立校,人文育人”的办学理念,秉承“国之栋梁,人中君子”的培养目标,现已成为一所文...
常州府学大成门 常州府学大成门,上下两层,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气势庄重。文物特征 大成门也叫戟门、庙门、仪门,始设于宋建隆年间,宋太祖下诏用正一品之礼于文宣王庙内设戟十六枝,以示尊崇。大观四年,宋徽宗下诏用天子之制,增设为二十四戟。大成门一般位于棂星门、泮池的北面。
常州府学是中国古代官办教育机构。常州府学在常州市区西横街28号,今市二中内,为清代常州一府八县最高学府。创办于唐肃宗至德年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扩大规模,将夫子庙并入,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年重建。
常州市第二中学身址为兴建于唐朝的常州府学,历经唐宋元明清1250多年,一直是治学明德的读书圣地,素有“千年府学,五朝文庙”之誉。 近年来,常州市第二中学将全校风景凝练为“府学十八景”,包括棂星古韵、大成基业、至圣春秋、古槐思源、文宣寻迹、儒风蔚然、荆溪流芳、瓯北风骚、诚肃校训、明伦弘道、尊经墨香、魁星折桂...
常州府学古井 常州府学古井位于大成门之后,圆形青石质井栏,外径0.6米,内径0.36米,高0.4米,刻有“私立常中 庚午年”字样,可见古井的始凿年代为1930年。文物特征 清末废除科举后,常州府学曾于1924年改建为新式学堂“私立常州初级中学”,古井栏所保留的刻字也印证了这段历史的存在。
浅析常州府学兴盛的缘由标题:浅析常州府学兴盛的缘由摘要:常州府学作为古代中国府学的代表之一,在宋、元、明三个朝代中兴盛一时。本文将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教育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常州府学兴盛的缘由。一、。府学是官方设立的培养士子的学府,其培养的学子更有可能参加科举考试并获得高中等级。政府对府学的支持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