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
《师说》:经典名言10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导语:《师说》以“古之学者必有师”为引,开篇点题,强调“师”的重要性。接着,作者韩愈列举了古之学者拜师求学的故事,说明“师”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作者对“师”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
作者:洞见yy 清人蔡世远在《古文雅正》里说:“师道立则善人多,然唐时诸人鲜推尊为师者,独有一韩子。”中唐时期,很多士人都崇尚权力与金钱,唯独韩愈始终坚守古道,以学识为重。公元801年,韩愈调任国子监博士,负责教导大唐有学之士。可他却发现很多人对老师不屑一顾,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教师节到了...
《师说》的主旨,即作者写作《师说》的主要意义、用意或目的。 《师说》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还明确地表明老师与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只要学有所长,人 们都可向他学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样就把以前师法、家法的壁垒打破了,把老师 与弟子的关系带进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可以说是韩愈的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