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师公舞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2008年正式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邕宁、都安、马山、上林、贵县、武宣、来宾、象州、宜山、河池、环江、柳江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
师公舞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壮、毛南、仫佬、侗、瑶等少数民族中的祭祀舞蹈,与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仪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直至近现代,虽已转变为半娱乐性的文娱活动,但形式上依然保持着原始宗教中巫术的某些基本特征,其中以壮族师公舞最具有代表性。 合影(韦凤玲∕提供) 壮族师...
成语(Idiom):师公舞发音(Pronunciation):shī gōng wǔ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如舞蹈般灵活自如,形容某种事物运作流畅、协调有序。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师公舞源自《庄子·外物》:“舞者无形之舞,无心之施,无声之响,无形之容,无敌之敌,无约之约,无所不在而无所不在。”师公舞形...
师公舞是壮族的民间舞蹈 。 它流传于中国南方壮族聚居区,在广西的武鸣、上林、都安、马山、钦州、贵港、靖西等地尤为盛行,它原是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且历史悠久。据清代《武缘县图经》载:师公“歌舞祀神,惯为故事,其说多不经,亦类僧家焰口,今之人祈禳,皆得用之。盖犹古之傩云”。说明了师公舞沿于古时的...
全州师公舞是集吹打、说唱、舞蹈、和戏剧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师公多为男性,以装神弄鬼,为人祈祷为职业。解放前,师公驱鬼祈神的迷信活动遍及城乡。其所举行的各种“法事”,均有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兼有唱本、服饰、道具、面具和乐器等配套。表演形式因“法事”而异,有独舞、双人舞蹈、集体舞、...
而壮族“师公舞”便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传统习俗有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需请“梅山教”师公(壮语称“公筛”,即巫师)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的...
周代起源说:有观点认为壮族师公舞起源于周代,其唱本中有提及“周朝唱师传下来”的诗句,暗示师公舞可能在这一时期已经存在。黄帝时代起源说:另一种说法认为师公舞与黄帝运用梅山教密文战胜蚩尤有关,将师公舞的起源追溯到了更为遥远的黄帝时代。三元教起源说:传说中唐、葛、周三位皇后的母亲因击鼓...
象州壮族师公舞是象州历代儿女积累下来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它展现的是象州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师公舞内容形式丰富,多为祈求福愿,表演时均由师公戴着面具、身着师公袍或玄衣朱裳,手持刀、剑、简木、令旗等法器、道具,在打击乐伴奏下扮神作...
今天【建党百年·柳州非遗影像展播】第九期为大家带来的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师公舞。壮族师公舞流传于柳州市柳江区的壮族师公舞,属广西壮族师傩之列,其源于我国古代华夏民族驱鬼逐疫的原始巫文化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分布于柳江区进德、洛满、福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