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布农族的音乐曾经由日人黑泽隆朝在国际民族音乐学会上披露而大放异彩,自此深受民族音乐学界之重视,其中《祈祷小米丰收歌》是以多声部和音唱法,从低音渐高,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谐音,以美妙的和声娱悦天神,同时也依此判断当年小米之收成。 传说从前布农族曾经有文字,在一场大洪水中,兄弟俩分别带着先人留下的...
布农族是父系氏族社会,以姓氏为主的氏族聚居在一起,通常都是四、五代同堂,少则十几二十人,多则有六十余人,甚至有达九十几人;不同的氏族分布在不同的山头,拥有各自的猎场与耕地,其禁忌习俗、祭典仪式也都有顺序与细节上的差异,而且异性氏族不可抑相互餐与获共同办理祭祀活动。 一个氏族就如同一个小型的部落,族...
布农族的意思 布农族含义解释 台湾地区原住民族之一。分布在南投、高雄、台东、花莲的山区。人口约四万一千。天生骁勇善战,有黥面及凿齿的风俗。在音乐、舞蹈方面颇具特色。头目住家前或附近,搭有摆放人头骨的首棚,所摆的人头越多,代表族人越勇敢。在原住民各族中为活动力最强,移动率最大,对高山气候最能适应的一族...
布农族 Bunun 布农族是目前认定的16支台湾原住民族之一,人口约6万人,广泛居住于中央山脉两侧的各部落。Bunun在布农语中为「人」的意思(和其他大部分族群的自称方式一样)。布农族内部又可以分为五大社群:郡群、峦群、卡群、丹群及卓群,其中又以郡群分布最广、人口最多,其他四群除峦群外人口较少,且现今多杂居一...
布农族的具体来源并不复杂,他们是台湾省中央山脉峻岭中较多的少数民族,基本上有一定比例的奥泰成分影响。常染构成和其他各大低地部落相似,都是约75到85%的奥泰成分,混合35到25%的古北成分为主。除此外并没有第三种常染影响,具体渊源是在大陆闽浙沿海的昙石山亮岛仙云洞,前后传承关系是很明确的。而人群分布中有一...
一名布农族男子正在帮助另一个人拔牙,所使用的工具是一根缠在木棍上的绳子,他将绳子系在病牙上,然后扭动绳子将牙齿拔除。方法很原始,也很管用。布农族以耕作和狩猎为主,图为五名布农族男子打算进山狩猎,他们人手一把火枪,前面蹲着的三个小男孩,是跟随大人学习狩猎技术的。几名布农族猎手刚刚在山中猎杀了一头...
布农族是一个居住在南投一带的族群,共有六个分支,分别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峦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兰社群。卓社群,也称为take-todo,分布在南投县的信义乡久美村、仁爱乡的中正、法治、万丰村。卡社群,即take bakha,分布于信义乡的南潭、地利、双龙三村。丹社群,又名take vatan,...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花东纵谷北端的万荣乡,一定不要错过马远部落的「杵音」🎼。这是马远部落的一大特色,尤其在丰收的季节里,布农族人会用长短不一的木杵捣米。在农田里、田埂边,你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捣米声,伴随着大家的高歌,仿佛在森林中回荡。那种欢腾和喜乐,仿佛能感染到每一个路过的人。小米在阳光下闪着金...
布农族部落分布在海拔500至1.500公尺中央山脉两侧,是原住民族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民族,家庭以父系大家庭为基础,因历史迁移而慢慢拓展,分布范围相当辽阔。布农族有精灵(hanitu)的观念,相信个人能力、疾病与灾祸,都跟精灵hanitu有关系;祭典以射耳祭(malahodaigian)最具代表性,农业祭仪中的「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