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巴蜀石窟:感受千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唐宋时期,巴蜀地区的石窟开凿与摩崖造像达到了鼎盛,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据2021年四川省石窟(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的最新数据,四川境内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总数高达2134处,位居全国之首。其中,位于眉山天府新区高家镇的牛角寨石窟,因其唐代始凿...
9月11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来到资阳市安岳县,当地千佛寨也在《黑神话·悟空》中惊艳亮相,这些跨越千年的石窟寺遗存,都见证着哪些巴蜀历史?又是如何将这“盛世美颜”延续至今? 早在东汉时期,安岳境内便出现了以崖墓壁刻为代表的石刻艺术形式。至隋唐以来,安岳石刻出现了规模宏大、技艺精湛的以石...
南龛石窟可能也受到了当时区域的政治文化中心成都地区的反影响。甚至有学者探索了巴中与河西地区在古代拥有交通路线的可能,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南龛石窟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向西南地区传播发展并最终自成体系的重要转折点、里程碑,其造像风格和艺术形式在继承北方中原石窟主要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本土化,例如在116号龛...
9月3日,第八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在乐山峨眉山市开幕。在旅博中心二楼展区,乐山展馆里大佛的深邃目光凝视着主题市资阳、重庆大足展馆,大足石刻、安岳石刻与乐山大佛千年来以一种别样的方式相聚。“看见——巴蜀石窟”摄影展的长廊,更宛如一场文化的穿越。“看见——巴蜀石窟”摄影展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雷...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石窟寺承载着它所属时代的文化,它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典籍,变成通俗易懂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石窟寺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多元的,即使我们看不懂它的内容,也能被它本身的美打动。石窟寺是有寿命的,然而正是这种岁月沉淀下的沧桑感, - 大咖说讲师
首先,巴蜀石窟的诞生,与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连。不同于北方石窟的雄浑壮丽,巴蜀石窟更显细腻温婉,这不仅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揭示了古代工匠如何巧妙利用本地石材特性,创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然而,许多人误以为巴蜀石窟仅仅是佛教艺术的展示,其实不然。这些石窟中,还融合了道教、儒家以及民间信仰的元素,...
据统计,巴中现存龛窟超500个,其中南龛石窟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 9月14日,“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来到巴中市南龛山景区,只见古木葱茏、翠柏挺拔,云屏石、千佛岩、神仙坡、大佛洞等文保点位一一呈现,来自1300多年前的龛窟造像、匠心石韵磅礴袭来,直击人心。 南龛石窟窟区南北长252米...
9月24日上午,巴蜀区域合作文旅推广活动在峨眉山市举行,在推广活动启动仪式上,“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宣布正式成立。 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在国家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云冈石窟重要讲话精神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致力于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成渝地区石窟文化...
乐山大佛和大足石刻同属巴山蜀水艺术瑰宝,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两地共有的石窟历史记忆和文化渊源,构建南方石窟艺术世界遗产研学旅游长廊,弘扬巴蜀特色文化,必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文化驱动力。一、两地石窟资源的共性特征 (一)两地石窟地理相似。良好的地形环境是石窟造像的重要前提。乐山、大足地质...
大足还将联合乐山、资阳共建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目前,大足石刻研究院已与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围绕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传承、活化利用等加大合作,定期举办学术研讨、博物馆展陈等活动,建立共同的文物保护研究机制。不仅如此,大足还将与四川毗邻地区,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促进“文旅+”产业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