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介绍 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68、1980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哈佛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展开个人作品 豹迹 8.7 重屏 9.1 美术史十议 8.8 黄泉下的美术 8.8 物尽其用 8.0 荣荣的东村 8.0 废墟的故事 8.9 武梁祠 8.8 礼仪中的美术 9.0 ...
美术史家巫鸿近日出版了新作《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将目光投向了这个中国绘画史上特殊而关键的阶段。这是一套通史性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共包括三本,去年已经出版了《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还有写作中的第三部——元至清。巫鸿(Wu Hung),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
巫鸿:对,绘画媒材的转化在各个时代都有,但是我没有把这个概念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提出来,大概也是由于讨论的时期比较早,不像明朝那样能够说得那么具体。主要是从图像上做一些比较,尚未探讨社会学的意义。黄小峰:两个时代的大问题恐怕还不太一样。巫鸿:明代像苏州这样的城市中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关系,与绘画...
▲2015年巫鸿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摄影:李冰)古今中西,一场精神的漫游 (采访时间:2015年)1972年,阴差阳错之间,巫鸿被分配到故宫工作。他和同事们住在宫中,入夜宫门关闭,虫鸣雀唳,诡秘寂寥。窗外荒草丛生,纸糊的窗被风鼓动,飒飒作响,前朝的传说如同潮汐,夜以继日地袭来。时常有人信誓旦旦地宣称...
巫鸿:我绝对具有这样的认同。我所理解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是由生活经验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母语是中文。这是很重要的,因为语言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流。“中国知识分子”这一概念,更准确的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形成并且留存至今。“中国知识分子”有着中国背景...
媒材是巫鸿关注的另一重点。无论是卷轴、册页、墙面还是罐子,绘画无法脱离载体独立存在,而媒材与图像的辩证关系亦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绘画史的走向。受此理论影响,巫鸿撰写了《重屏》,仔细考察了屏风这一从周代持续至清代,并且传播到日本、西方的媒材。与此同时,巫鸿开始与国内学者合作从事考古美术研究,即用考古...
原创 巫鸿×陈丹青 理想国imaginist 8月24日晚,美术史家、艺评家巫鸿与画家陈丹青做客理想国直播间,一起聊了聊记忆中的青春岁月。陈丹青说:“我有三个「天才男友」,头一个就是巫鸿。”两位老同学相见,聊起来格外真诚而热烈。学生时代的记忆,关于北京的城市记忆,特殊时代的读书记忆,全都涌现心头。也如巫鸿在...
巫鸿是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亚洲艺术委员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OCAT深圳馆和北京OCAT研究中心名誉馆长,新近荣获2022年度美国高校艺术协会(CAA...
巫鸿全部作品: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空间的敦煌,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巫鸿作品集: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中国绘画:远古至唐,豹迹:与记忆有关,巫鸿作品集: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巫鸿作品集:重屏:中国绘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