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州平、司马徽和诸葛亮的选择都是基于他们对时局的理解和个人价值观的取向。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谁的选择更正确或更聪明,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都是不同的。 他们各自的选择都体现了对乱世的不同应对策略和人生追求。诸葛亮出山后,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辅佐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取得荆州,进而攻...
于是刘备当即就建议崔州平加入他的麾下,他们一起成就大事。这个时候崔州平以自己无心仕途为借口推脱了。其实所谓的不想走仕途,只是崔州平拒绝刘备的理由之一。由于崔州平和诸葛亮是好朋友,两个人经常交流一些关于政局的看法。所以崔州平知道,诸葛亮在三个分立的政权当中比较看好的是蜀汉政权。诸葛亮虽然等到刘备...
然而,董卓的乱世使崔州平深知力量不足以扭转大势。他卸甲归田,而在此时,他与诸葛亮相识,两位智者如鱼得水,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朋友。崔州平的卓识也在此时显现:他预言,即便跟随刘备,诸葛亮难以实现匡扶汉室的梦想,甚至可能会因过度劳累而去世。这个预见,为后来蜀汉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崔州平与诸葛亮的重要...
可很多人却真正忽略了一位世外高人,他曾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数次出现。刘备曾将崔州平误以为是诸葛亮,实际上崔州平虽然名气小了些,可他的才能却不输诸葛亮和司马懿。崔钧,字州平,他是太尉崔烈之子。因为崔州平知晓父亲崔烈的官职是买到的,他对此非常不屑。崔州平不仅对自己的父亲不恭敬,还时常讥讽他。...
《三国志·董和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葛亮担任丞相后,回顾自己一生中所遇到的朋友、同事,他认为有四个人能够直言劝谏自己,匡正自己的得失,他们分别是:徐庶、董和、崔州平、胡济。是不是有点意外,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文能治国安邦,武能领兵治军,还有各种发明,懂律法……几乎是一个...
博陵崔州平 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躬耕的同时也在此地游学,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一样的人物,当时人们都不认可,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元直与诸葛亮交往密切,相信诸葛亮没有吹牛。崔钧,字州平,太尉...
"哎呀妈呀,刘备这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啊!要是能同时得到诸葛亮和崔州平辅佐,蜀汉还不得横扫天下?""话不能这么说,刘备三顾茅庐的坚持才感动了诸葛亮。错过崔州平也许是命中注定呢。""我倒觉得崔州平的选择挺好。古人不是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嘛,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未必是件坏事。"这事儿还真是...
诸葛亮在隆中躬耕的时候,有一些好友。比如徐庶、孟建、石韬,以及本文要说的崔州平。崔州平在历史上名气不高,他的家族却是非常显赫的世家大族。而崔州平身上也有一定的争议。“州平”是他的字,有说法说他叫做崔均,也有说法说他叫崔钧;有说法崔钧和崔均是一个人,也有说法是兄弟俩。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崔...
诸葛亮恐是有意而为之,原因有二:1.让崔州平先替自己把把关,进行第一轮第二轮面试,然后将面试结果告知诸葛亮,然后其再决定是否要出山。毕竟名声再大也只是名声,只有见了面才知道真伪。2.诸葛亮躬耕之时,名气并不是太大,不然曹操早就来挖人了。借中山靖王之后来三顾茅庐自然可提高自己的威望,提前掌握...
其实我们可以仔细对比诸葛亮和崔州平给出刘备的所有意见,诸葛亮是从当前的局势出发,他本身的目标就是要改变当前的局势,就是要带着刘备阻拦着历史的车轮。而崔州平却是直接指出了当前这个局势不可阻挡的状况,二人本身出发点就不同,对刘备的定义也不同。其实这也是受两人本身性格的影响,一个看淡了世间的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