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中部是古元古代岩墙群最为繁茂的区域,特别以其镁铁质为主的岩墙群为特色。这些岩墙群可分为两类:变质和不变质。其中,不变质岩墙是在大约1780-1760百万年前的20百万年时间里形成的,是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晚期镁铁质岩浆活动的产物。进一步细分,不变质岩墙又可分为高Mg-Ti低P、低Mg高Ti-...
华北克拉通中部是古元古代岩墙群最为发育的地区。以镁铁质成分为主的岩墙群可以分为变质的和不变质的两类。不变质岩墙群是在1780-1760 Ma之间大约20 Ma时间内形成的,是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最晚期镁铁质岩浆活动的产物。不变质岩墙又可以细分成高Mg-Ti低P、低Mg高Ti-P和高Mg低Ti-P等3组。本文报...
席状岩墙群 席状岩墙群(sheeted dyke swarm)是1993年公布的地质学名词。公布时间 1993年,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发布。出处 《地质学名词》第一版。
在浙闽沿海广大花岗岩和火山岩分布区,发育大规模基性岩墙、复合岩墙和酸性岩墙群。它们是该区晚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晚阶段的产物,代表晚中生代大陆边缘的重要地质事件也是长期未被重视的地质对象。本项目用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结合区域地质、遥感解译、岩石磁组构测定等综合研究,开展岩墙群的岩浆起源、地球化学...
《华北中生代岩墙群的形成机制与地球磁场古强度的研究》是依托北京大学,由邵济安担任负责人的面上项目。项目摘要 通过华北中生代基性岩墙群的同位素年龄、地球化学、变形构造及磁组构的研究,查明其物源区特征、岩浆流动方向、岩墙群侵位的方式及时空演变规律,讨论上部岩石圈扩张的深部背景。再与同时测量的地球磁场古...
岩墙群的侵位模式主要有垂向和侧向两种,也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墙群的岩性多样,但主要是超基性-基性岩,说明其与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对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研究可揭示岩浆事件的构造环境、岩浆演化过程以及源区特征。放射性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收敛中心被认为是地幔柱的中心位置。岩墙群...
《鲁西晚前寒武纪岩墙群形成机制及其区域对比》是侯贵廷为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为依托单位的面上项目。项目摘要 本课题通过系统研究鲁西晚前寒武纪岩墙群的时空分布规律、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构造特征及古地磁等,提出岩墙群的侵位方式和形成机制。根据岩墙群的年代和构造的标志性及其所携带的地质信息分析鲁西晚前寒武纪...
规范用词岩墙群 英文翻译dyke swarm 所属学科地质学>构造地质学 名词审定地质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见载刊物《地质学名词》 科学出版社 公布时间1993年 构造地质学 的上级学科 地质学
五台-太行辉绿岩岩墙群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一种令人醒目的构造岩浆类型。本文通过野外和室内的一系列工作,首次对其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年代和构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分布位置岩墙群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西部的五台山、恒山、太行山等地区(图1)。岩墙的分布区长250公里,宽130公里,出露面积达三万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