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山陕会馆,原名山陕同乡会馆,又名山陕庙、关公祠,曾称鼎元社,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赊店镇永庆街9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经清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共经六帝137年。占地面积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积6235.196平方米。社旗山陕会馆的主体建筑依次是照壁、...
山陕会馆本身就是市场 。明清山陕商人在 河南修建的山陕会馆,一般都祭拜关公 ,被称为关帝庙或山陕庙。人们在逛庙的时候常常会购买物品。道光 《沁阳县志 》(卷二)载:河南沁阳山陕会馆 “祠内宽敞, 两 厢均有回廊,以为买卖摆物置棚之所 。”河南周口山陕会馆,也称关帝庙, “在庙内许多地方, 原来都开有...
黛瓦琉璃墙朱门映斜阳古道通幽处酒香醉客肠社旗山陕会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的社旗县,为清代山西、陕西在赊旗店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同乡集会的场所,故名山陕同乡会馆。会馆内泥塑关羽像,并豢养有监、官、僧道,会馆...
山西简称晋,对岸陕西称为秦。而这两个简称都来自周朝时分别位于今山西陕西两省的强大诸侯国:晋国、秦国。我们今天要说的山陕边界纠纷便是从这两个国家对于河西地区的争夺为开端。(河西:亦称西河,位于今陕西关中东部黄河西岸) 这场纠纷开端于公元前662年,晋献公十六年,晋国在攻灭霍国、耿国、魏国之后,直接跨过黄河...
而让徽商很自闭的是,他的两大对手秦商和晋商联合起来,成为了当时有名的“山陕商人”。 而象征“山陕商人”联合的标志,便是山陕会馆。 一.山陕商人形成的原因 其实春秋的时候,秦晋两国便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结为“秦晋之好”,两国世代联姻。 秦晋之好 这一点,和两地的地缘关系是离不开的。 山西从河曲保德直...
山陕甘会馆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徐府街北侧,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居住在开封的山西、陕西、甘肃三省的富商巨贾在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府址上聚资修建而成,是清代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旅汴客商经商、贸易、联络同乡感情的场所,已有200多年历史。会馆为四合院式布局,面积达3870.29平方米,主体建筑...
天水山陕会馆 一馆连六省 天水是陇南的重镇,也是关陇古道的必经之地。人们从长安出发,走宝鸡,翻越陇山后,遇到的第一大站就是天水。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地缘,使天水成为一个商贸聚集之地。这里也是晋商经营西北以及四川内蒙西部的桥头堡。在明清时期,晋商组成的古老商队,驮着晋南的棉布,驮着湖南的茶叶,...
山陕两地同处黄土高原,中间仅隔着一条黄河,地域相邻,民风相近,且山陕自古就是“秦晋姻好之国”,两地商人在异乡抱团经商、共建会馆便成了心照不宣的传统。加之晋商和秦商均是明朝“开中制”之后在盐业生意中崛起的实力商帮,且晋商又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与最大受益者,所以山陕会馆必然非同凡响。从乾隆二十一...
总之,山陕商人在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后,为了抵抗资本主义的大潮,维持生存,提高合作绩效,进行了极为艰苦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一般出于变迁主体的不同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对合作制度变迁所做的尝试也可大致分为这两类。诱致性制度变迁即组织成员自觉推动和进行的对现行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