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战国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
地力人助 指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以投入大量劳动为条件。这是中国古代尽地力思想的重要内容。《管子》早就指出“地非民不动”,认为土地潜力的开发最终要通过“民尽力”才能实现。《汉书·食货志》论及李悝推行的办法,也有“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应为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的记载。《吕氏春秋·求...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没有“尽地力之教”改革内容,排除。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需要掌握李悝改革的内容。“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战国时李悝为魏文侯...
竭尽全力地对(农民)进行关于(提高)土地的出产能力的指导,(使土地的收成提高,使国家的收入增加)。出处:《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将一部分荒地分给农民,国家因此增加什一之税的收入。尽地力之教,就是说,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
尽地力之教的核心是治田勤谨,以保证封建国家取得稳定的财政收入,使“国以富强” (同上)。释义 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出处 【史实】:”就是说,尽地力之教,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要象防备寇盗到来那样...
1、李悝(kuī)变法(魏国):(1)变法核心:“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尽地力”和“平籴(dí)法”翻译过来就是:“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要赏就要实行、要罚就要得当”;“尽地力”就是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平籴法”就是国家在丰收时...
材料 战国时期,李悝首先在魏国变法,其措施包括:推行“尽地力之教”,种田“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要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扩大农副生产。推行“平朵法”,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
在具体操作层面,李悝提倡农民根据不同季节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种植,以应对不同气候条件带来的挑战。他强调,农民应当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调整种植计划,确保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优化。总之,李悝的“尽地力之教”思想,不仅为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也为后世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