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宝司对御宝的管理极为严格。每逢大朝会,尚宝卿需亲自奉宝立于殿中;皇帝出巡时,尚宝官需随行护宝,确保“宝不离身”。这种仪式化的管理不仅彰显皇权威严,更通过“用宝”程序赋予政令合法性。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中,朱元璋以“皇帝信宝”签发调兵手令,尚宝司的用印记录成为此案的关键证据。...
尚宝司通过符牌管理制度对朝中官员形成潜在制约。以成化时期为例,宦官汪直虽设立西厂机构,却因未能取得尚宝司核发的"侦缉符牌",导致其执法行为频遭监察官员弹劾,最终在明宪宗干预下被迫解散。这一历史事件充分印证了尚宝司制度设计在遏制权臣独断专行方面所发挥的显著功效。确保政策执行通畅。在明代行政体系中,尚...
尚宝司最高长官为尚宝司卿,正五品;其次为少卿,从五品。嘉靖二十二年,在严嵩的操作下,皇上钦准严嵩之请,命吏部改授严世蕃尚宝司少卿。两年之后,尚宝司卿之职空缺,吏部推举尚宝司少卿严世蕃为候选人,请皇上点用。皇上破格超擢,命严世蕃以太常寺少卿掌尚宝司事。太常寺少卿正四品,这样严世蕃的职务既...
南京尚宝司 南京尚宝司,官署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于北京置尚宝司,原在南京的尚宝司官署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尚宝司。沿革 官署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于北京置尚宝司,原在南京的尚宝司官署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尚宝司。但只设卿一人,其实无所掌。
根据《掖县志》的记载,有明一代,在尚宝司任职过的掖县人就至少有三位。接下来就以时间为序,逐一盘点。掖县志记载的首位在尚宝司任职的人物叫作张信,志称:“张信,字彦实。性至孝,母病,医药弗效,遂仰天发誓,割臂煮液进之,母遂愈。事闻旌其门,命为尚宝丞,陞少卿,晋正卿。崇祀乡贤及孝弟祠。”...
(一)尚宝司 1.职责 负责掌管宝玺、符牌、印章,并区分它们的不同用途。 2.人事结构 正五品:卿(1人) 从五品:少卿(1人) 正六品:司丞(3人) 二、具体工作 总共有二十四种宝玺。原先有十七种,到了嘉靖十八年又新增了七种。 这些宝玺包括: “皇帝奉天之宝”:这是从唐、宋传承下来的玉玺,主要用于祭祀天地;...
历史知识> 尚宝司 官署名。明代建国前即置,初设符玺郎,朱元璋吴元年(1367)改设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司丞一人,后增至三人,正六品。掌宝玺、符牌、印章奏请发用。其中请用宝玺则与内官尚宝监共掌其职。多以侍从儒臣、勋卫之臣充任卿,勋卫大臣子弟奉旨方可补任丞,后多以恩荫授职食禄,不掌司事,...
尚宝司卿 尚宝司卿,中国古代官名。南朝梁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四班。沿革 官名。南朝梁置。品级 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四班,拟伏波将军等号,大通三年(529)定制后,班阶略提高,改拟光烈将军等号。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成进士,除新喻知县,累迁尚宝司少卿,性情放浪不羁,自负才名,傲睨于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谪亳州同知,修李太白墓,但为人倨傲无礼,奴视僚属,不具宾主之仪,被劾罢归,遂不复出。李先芳著述甚丰,有诗文集《清平阁集》《东岱山房诗录》13卷、《江右诗稿》2卷,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