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三丫苦 别名:三叉苦、三桠苦、小黄散、鸡骨树、三丫苦、三枝枪、三叉虎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叶阴干备用。 药用部位:根或叶 产地:南部各省区 科:芸香科 原植物:三叉苦(三桠苦) 植物情况: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高可达3米,全株味苦。树皮灰白色或青灰色,光滑,有淡...
小黄散是一种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包括根和叶。根的用量范围为0.3到1两,而叶的用量则为3到5钱。小黄散的使用方式多样,既可以作为外用药,也可以作为内服药。外用时,将鲜叶捣烂或煎汤后直接清洗患处,或阴干研粉后调制软膏外搽。在化学成分上,小黄散的叶部分含有挥发油,其主要成分包括α-蒎烯...
1.抗菌作用:小黄散外敷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治疗一些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明显效果。 2.消炎作用:小黄散外敷能够有效减轻炎症症状,缓解红肿、瘙痒等不适感,对于一些皮肤炎症引起的病症具有良好的疗效。 3.抗病毒作用:小黄散外敷对于一些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具有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可缩短...
【植物名称】:三叉苦 小黄散 【拼音】:SANCHAKU 【拉丁名】:Euodia lepta (Spreng.)Merr.─芸香科Rutaceae 【历史】:该植物原为两广地区的民间药材,以三丫苦的名称首次出现在《岭南采药录》中。在试用中,发现其对多种炎症有一定的疗效,逐渐在两广及云南等地得到推广和应用,并收录于多种地方性...
小黄散 别名:三丫苦叶。 基原: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三丫苦Evodia lepta(Spr.)Merr.的叶、根。 生长环境:生山谷,溪边,林下。 云南分布:全省各地。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皮炎。
小黄散 作者:刘毅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 27(13): 139. 黄散 摘要<正>别名:三丫苦叶。基原: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三丫苦Evodia lepta(Spr.)Merr.的叶、根。生长环境:生山谷,溪边,林下。云南分布:全省各地。性味:苦、寒。功效: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主治:治咽喉肿痛,疟疾,黄疸型肝炎,风湿骨痛,湿疹,...
小叶柄短,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花轴及花梗初时被短柔毛,花后渐脱落,花小,单性,黄白色,略芳香;萼深裂,广卵形,长约0.5mm;花瓣4,卵圆形至长圆形,长1.5~2mm,有腺点;雄花有雄蕊4,较花瓣长,花丝线形,花药卵状长圆形,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4,较花瓣短,花药...
续前:三桠苦(别名:小黄散,九节历,鸡肉树,三丫苦,三杈苦。傣药名:狼碗)为芸香科植物三桠苦的技叶及根。化学成分:根显生物碱反应,叶含挥发油(a-蒎烯,糠醛)红+白。药理:抑菌试验对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红+白一黄。性味功用(根,叶)苦,寒,有小毒。红+黑。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红一黑一白。用于风湿...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治咽喉肿痛、风湿骨痛、疟疾、黄疸、湿疹、皮炎、跌打损伤及虫蛇咬伤等症
三叉苦又叫三丫苦、三叉虎、三桠苦、斑鸠花、小黄散、三岔叶、三枝枪等,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 - 百草港中药寄生茶于20210602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6.7万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