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膜盖蕨属约13种,以我国西南山地为分布中心,向西到缅甸北部和印度北部,向东达我国台湾,马来群岛仅产2-3种。我国现有9种,主产云南、四川及西藏,其中1种分布至广西、江西、福建、浙江及台湾。形态特征 中型,附生于树干上或岩石上。根状茎长而横走,横断面有环状的网状中柱,不具生单宁的细胞,密被鳞片而...
云南小膜盖蕨,作为骨碎补科植物的一种,其全草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中。它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消肿止痛、清热涩肠两个方面。对于烧烫伤、跌打损伤和痢疾等疾病,云南小膜盖蕨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这种植物被归类为消肿药,具有酸性、凉性的特性,主要作用于肾和大肠两个经络。在内服方面,其用量一般为...
宿枝小膜盖蕨,学名为Araiostegia hookei (Moore ex Bedd.) Ching,属于骨碎补科Davalliaceae,是小膜盖蕨属Araiostegia下的物种。在中国,宿枝小膜盖蕨分布广泛,包括四川(木里、广城)、云南西北部(丽江、德钦、中甸、鹤庆、维西、宾川、双柏)以及西藏(亚东、察隅、米林、工布江达、隆子、定结...
云南小膜盖蕨 云南小膜盖蕨用于清热解毒;敛疮止痛。主治痢疾;急性胃肠炎;烧烫伤;跌打损伤。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拼音名】Yún Nán Xiǎo Mó Gài Jué 【英文名】Yunan Araiostegia 【别名】小冷蕨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骨碎补科植物云南小膜盖蕨的全草。
【药 名】:云南小膜盖蕨 【来 源】:为骨碎补科植物云南小膜盖蕨的全草。【功 效】:消肿止痛 清热涩肠。【主 治】:用于烧烫伤,跌打损伤,痢疾。【功效分类】:消肿药 【性味归经】:酸,凉。肾、大肠二经。【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外用:适量,外敷。【别 名】:小冷蕨叶(广西凌乐)...
宿枝小膜盖蕨(Davallia hookeri (T. Moore ex Bedd.) X. C. Zhang)是骨碎补科小膜盖蕨属植物。宿枝小膜盖蕨,植株高15-35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3-4毫米,密被鳞片;鳞片阔披针形,长约6毫米,先端尾尖,全缘,膜质,红棕色,覆瓦状蓬松地覆盖于根状茎上。叶近生,相距2-5毫米;柄长5-15厘米...
鳞轴小膜盖蕨,中文名称为种名,拉丁学名为Araiostegia perdurans (Christ) Cop.,它隶属于植物界中的骨碎补科,科名在拉丁文中写作Davalliaceae。这一属的中文名为小膜盖蕨属,拉丁属名为Araiostegia。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鳞轴小膜盖蕨分布广泛,特别是在四川的石棉和日地,贵州的毕节,以及云南的...
宿枝小膜盖蕨分布于中国四川(木里、广城)、云南(丽江、德钦、中甸、鹤庆、维西、宾川、双柏)、西藏(亚东、察隅、米林、工布江达、隆子、定结),以及印度北部、锡金、不丹和尼泊尔。在这些地区,宿枝小膜盖蕨生长在海拔2700-3500米的山地混交林或云杉林中,常附生于树干上或岩石上。采集时间通常在...
用以烧伤烫伤、跌打、痢疾。 牙龈摘抄特异 《中华本草》 根据以上详细介绍,大伙儿对中药材云南省小膜盖蕨也拥有非常好的掌握,它在医治疾患上拥有 很非常好的实际效果,但是要留意的是,对云南省小膜盖蕨应用的情况下,要把握一些具体方法,身心健康科学研究的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