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发病率约为5%,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其中脐疝发病率较腹股沟疝低。该疾病发病人群主要为小于37周的早产儿,其中以男孩多见,少数女孩也会发病。患儿大多数在2岁内即发病,好发部位为右侧,占比为60%,其次为左侧,占比为25%,双侧为15%。 是否可以治愈[1]?
小儿疝气是指人体内器官或组织离开其正常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并引起症状的疾病。 小儿疝气多数在孩子出生 2-3 个月时出现,也有迟至 1-2 岁才发生,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或脐孔出现大小不一、会变化的包块,咳嗽、哭闹或憋气用力时包块会变大,早期平卧或停止哭吵后,包块多...
婴儿小肠疝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一周岁之内不需要治疗的,一般在宝宝6个月左右有自愈的可能,做好看护,不要让宝宝哭闹,多喝点温开水以及新鲜水果蔬菜,防止便秘腹泻,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生长增大以及嵌顿,需要及早通过手术治疗。 婴儿得小肠疝气怎么办?该怎么护理和预防呢? 问婴儿得小肠疝气怎么办 答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
小儿疝气即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有些小孩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网膜,卵巢,输卵管等进入此鞘状突,即成为疝气,若仅有腹腔液进入阴囊内,即为阴囊水肿。疝气一般发...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和疝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先天性的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 1.腹股沟疝 通常是由于鞘状突未闭引起。当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如肠管等)可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形成疝。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出现可复性肿块,在孩子哭闹、用力排便等情况下肿块突出明显,安静或平卧时可能回纳消失。如果发...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腹壁先天性发育异常,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幼儿出生后不久,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80%在生后2~3个月时出现,也有迟至l~2岁才发生。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斜疝较常见,直疝罕见。小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倍,右侧多见。早产儿则更...
小儿疝气一般是指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日常症状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嵌顿时症状为疼痛、呕吐,甚至血便等。 日常症状:小儿腹股沟斜疝在日常情况下,一般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严重者肿块可能会进入阴囊,表现为阴囊肿大。当安静平躺时,上述肿块可消失不见,直立状态或者蹦跳时,肿块复现。 嵌顿时症状:腹股...
小儿疝气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脐疝、阴囊疝、膈疝等。 1.腹股沟疝:这是小儿疝气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于腹股沟区存在先天性的解剖结构薄弱或缺损,使得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大网膜等,通过这个薄弱区域突出到腹股沟管内,甚至可能进入阴囊。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在孩子哭闹、用力排便、剧烈运动等导致腹压升高的情况...
腹股沟疝为一种较常见的腹外疝疾病,多好发于儿童。根据年龄的不同可分为儿童疝(0-18岁)和成年疝(18岁以上)。儿童疝又可分为小儿疝(0-6岁)和少年疝(7-18岁)。儿童腹股沟疝大多为先天性。在所有的出生缺陷中,腹股沟疝的患病率最高。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腹股沟疝的发病率为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