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那我们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什么注文中,既有抑魏的倾向又有尊魏的倾向这种看似十分矛盾的表现。因为无论是尊魏还是抑魏,其实仍然都只是注者表现政治意图的一种手段。尊蜀抑魏,毫无疑问是出于和北方政权争正统的需要,这在当时是一种外部矛盾。 而尊魏抑晋,则是出于抑制晋室复辟的需要,...
时人好尊魏抑唐,或尊唐抑魏,一偏之见,不可为训。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原可并行不悖,正如汉学、宋学不必相互攻讦也。前言魏碑长处,在其下笔朴重,结体舒展,章法变化错综。而唐碑则用笔遒丽,结体整齐,章法匀净绵密(略有例外)。就学习而论,学魏而有得,则可入神化之境;学唐而有得,则能集...
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晋时期的陈寿《三国志》为维护西晋的正统地位而以曹魏为正统所在 ,将蜀、吴政权当作割据政权来进行处理。 但是细翻《三国志》,却会发现陈寿在尊魏为正统 的同时并不是处处维护曹魏, 相反在书中还存在着许多贬低曹魏方面的记叙。 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曹魏政权与吴蜀政权区别 东汉末年...
而秦孝公一边加强防御,一边采纳商鞅“尊魏为王”的策略。魏惠王自称夏王,并在逢泽召集会盟,除部分小国国君外,秦国也派公子少官参加了会盟,但齐国、楚国、韩国未参加。虽然魏国的霸业达到巅峰,但也成为众矢之的,商鞅的计策成功把魏国与秦国的对立转变成魏国和其他大国的对立。因韩国拒绝参加逢泽之会,魏惠王...
尊魏卑唐、尊碑抑帖,这是《广艺舟双楫》的核心论点。“夫纸寿不过千年, 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在《尊碑》篇末,康有为...
当然,不管司马光的解释和理论我们是否接受,他都对他将曹魏尊为正统作出了明确的答复。那么,为什么他的观点和依据却遭到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后世“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对和否定,以至于大儒朱熹在愤怒至极后曾经想毁掉《资治通鉴》而亲自编写三国时期“帝蜀寇魏”的“新”历史呢?其实,关于三国时期正统的问题,一...
康有为提倡临习六朝碑刻,力斥帖学的披靡之风。当然,他的论述也不失有一些偏颇和激越之处,如他的“扬碑抑帖”、“尊魏卑唐”等态度和结论引起了当世及后世学者的诸多争议。就是重碑刻轻学帖 康有为
当然,他的论述也不失有一些偏颇和激越之处,如他的“扬碑抑帖”、“尊魏卑唐”等态度和结论引起了当世及后世学者的诸多争议。 “扬碑抑帖” 此说是与康有为的“帖学大坏”的理论紧密联系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书学思想精要即为“推崇魏晋南北朝碑”。他有的放矢,认为“帖学大坏”在《尊碑第二》中...
如果陈寿不尊魏那晋从魏得到的就不是正统的.那蜀汉就是正统.那吗魏灭蜀是谁提议的别跟我说司马昭没份.那吗来了一切都好解释了.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他是晋臣.如果他要是写蜀汉是正统那他就是说晋的政权是从不正统的魏身上拿来的不正统的政权在去灭正统的政权.你们说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他能不写魏是正统...
陈寿作《三国志》时,的确尊魏为正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陈寿把蜀汉国号改了。刘备乃至整个蜀汉政权,从未说过他们建立的国家叫做“蜀”。刘备自云于“建安二十六年”建国,是为“继承汉室”,故其国号仍为“汉”。这是刘备集团名义上的正统,但被陈寿给“否决”了。因为他生活在西晋年间,要为当朝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