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先生的意思是,“道问学”相当于“惟精”,是功夫,是方法,而“尊德性”则相当于“惟一”,是立心,是起意。这俩词,对现代人来说并不常见,但在传统儒学中却是很重要的概念,所以弄懂它们的意思很有必要。其出自《中庸》,原文是:【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
尊德性道问学,语出《礼记·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由学习、存养发展善性。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学与教学路线。朱熹注《中庸》说:“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尽乎道体之细也。”认为“尊德性”是“...
尊德性不仅包含着通过实践来证明后天心性能够追溯至先天本性的理念,更指出了存心养性的具体路径。它要求我们在心性上下功夫,不断展开、扩充并光大德性的本质,以达到广大博厚、精微透彻的境界。在实践层面,这意味着对内要诚意正心,将情感升华归本性;对外则要广泛关爱,亲爱万物。如此,上可赞天地之德性,光耀诸...
从德性到性:尊德性的深远意义与广泛应用 从德性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与人性的关系。尊德性不仅是一种道德追求,更体现了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与尊重。通过理解德性与人性的相互关联,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尊德性的内涵与价值,进而将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一理念,源自《礼记·中庸》并...
尊德性历史词典解释 思孟学派修养方法。尊重至诚的德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郑玄注:“德性,谓性之至诚者。”孔颖达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参见“道问学”。 词语分解: 性的字典解释 性xìng 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
尊德性是道问学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心中充满德性,我们才能以睿智为主宰,立志于学,真正实现道问学。而道问学则能让我们明心见性,进一步尊崇德性。离开道问学的功夫,德性将无法得到真正的尊崇;同样,没有尊德性的志向,道问学也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尊德性与道问学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学与习、知与行的...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功夫。初释:“道问学”是靠后天的勤奋好学,所成就的学问,是“格物穷理”。“尊德性”是尊崇先天原本具足的德性,是“存心养性”。壶天山人诠释:“尊德性”和“道问学”是儒家千古以来争论的一个大话题。陆九渊讲的就是德性,而朱熹讲的就是道问学。它们俩之间实际上就是一个...
在阳明先生的理念中,“德性”被理解为良知,而“尊德性”则意味着激发和提升人的良知,防止其被私欲所侵蚀。另一方面,“道问学”强调的是好奇心和勤奋学习以获取知识,它是实现“尊德性”目标的实际途径。实际上,“尊德性”是对“道问学”的抽象概括,而“道问学”则是“尊德性”的具体体现。因此,这...
尊德性与道问学:阳明先生晚年学术的核心 身心与良知:在探讨“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一学术核心时,我们需明白其归一之理,毋庸置疑。这一观点正是聂文蔚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真知灼见。它并非深奥难懂的道理,只是有些人良知尚有遮蔽,未能洞悉其本质。一旦去除这些遮蔽,便能豁然开朗。尊德性与道问学相辅相成,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