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近年来,全球气温屡创历史新高,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气候危机正威胁世界每个角落。多个国际机构强调,全球减排“窗口正在迅速关闭”,人类需要刻不容缓的气候行动,尽快减少排放,以避免因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严重灾难。2023年6月7日,一名行人从烟尘笼罩的美国纽约曼哈顿世贸中心附近走过。
对此,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报道称,这项声明的达成正值关键时刻。在COP28召开前夕,中美共同发表的这项声明给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行动注入新动能。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也将此视作全球气候政策取得进展的一个迹象。美国之音电台网站报道称,美国与中国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并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
地球系统中有17个这样的气候敏感成员,分别是北极夏季海冰、格陵兰冰盖、海洋甲烷水合物、多年冻土、喜马拉雅冰川、南极西部冰盖、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北美西南部干旱、印度夏季风、西非季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变化、北半球(北美)森林、北半球(欧亚大陆)森林、亚马孙森林、冷水区珊瑚礁、热带珊瑚礁、南大洋...
报告从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区域格局和保障机制建设六方面全面披露了我国当前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新进展。“希望报告的发布能增进各方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了解,推动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不断取得积极进展和新的突破。”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说。
1.地形宏观影响气候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是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不断深化对气候变化适应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加大适应行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增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强化农业、交通及健康等领域适应气候的能力,持续发挥适应对策预先防范“治未病”的特点,提高减缓措施的成效,以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风险。 第四,完善气候资金...
根据我们的调查,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的忧虑度达到了非常高或比较高,而且越是发达的地区,该比例也越高。具体来看,大多数受访者认同气候变化灾难已经到来(62.6%),也认同在有生之年,气候变化会影响自己(58.4%)。与此同时,多数人(53.5%)还是相信通过人类努力,可以扭转气候变化的恶化。但...
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不仅是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空间。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呵护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充分考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
这一时期,借助国际合作契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开始起步。2003年,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科学技术部环境无害化转移中心南方分中心召开“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计算技术培训会”,聚焦碳排放核算能力提升。 可以看出,此阶段关于气候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对脆弱领域的影响...
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对气候的影响 1. 全球气温上升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导致温室气体增加,进而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