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舍弟:家弟。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指兄弟分散。 5.长:一直,老是。 6.达:到。 7.况乃:何况是。
小提示:"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的拼音和注音来自AI,仅供参考。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休兵:休兵xiūbīng∶停战∶休息调整过的军队 不避:不避bùbì∶不回避,藐视困难和艰险不避艰险∶不让,不亚于,不差于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汉·晁错《论贵粟疏》 ...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边塞的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应该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兄弟们却分散各地,天各一方。家已经不存在了,无法探问家人的生死。寄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赏析】《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所写的...
因而“寄书长不达”,况且兵革未休,在战争中存亡未卜,隐含着弟兄们能否团聚的疑虑。 这首五律以容易引起人们思乡的雁声、白露节、月明三者构成边秋对月怀亲的意境;抒写了身经离乱,弟兄分散,征战不已,道路阻隔,音书杳无,存亡难保的思念之情和内心的忧虑。“今夜白”、“故乡明”、“无家问死生”这些凄凉的意...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寄书长不避”全诗翻译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2.戍鼓:戍楼...
课外阅读。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边秋③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④,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⑤,况乃⑥未休兵⑦。 【注释】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③边秋:边塞的秋天。④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夜晚。⑤避:达,收到...
寄书长不避:一作“寄书长不远”。 注释戌鼓:戌楼上的更鼓。边秋:秋天的边境。 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
8月夜忆舍弟①[唐]杜甫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⑦未休兵⑧。【注释】①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②戍鼓
寄书长不避的书指的是书信、书籍。详细解释如下:1. 寄书的概念:在中文语境中,“寄书”通常指的是发送或传递书籍、书信的行为。这里的“书”既可以理解为书籍,也可以理解为书信。2. “长不避”的含义:“长不避”可能是一个表达习惯或特定情境下的...
“寄书长不避”上一句是:“无家问死生”, 这是出自于 唐朝 杜甫 所著的《月夜忆舍弟》。 附《月夜忆舍弟》全文赏析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