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照并不是指完全没有声音和光线,而是指一种平静和安宁的氛围。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好地放松身心,思考问题,甚至是进行创作和思考。寂照可以让人更加专注和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创造寂照的环境。例如,在家里可以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放上一盏柔和的灯光,用...
意思是:寂,寂静之意;照,照鉴之意。智之本体为空寂,有观照之作用,即坐禅之当体、 止观。出自 大乘无生方便门(大八五·一二七四中):‘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寂照者,因性起相;照寂者, 摄相归性。’
寂,意味着寂静。在佛学术语中,寂字象征着智之本体的空寂状态,拥有观照的能力。这与坐禅、止观的概念紧密相关。在大乘无生方便门的记载中,有提到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即用即寂,离相名寂,寂照照寂。这段话形象地描绘了寂照与照寂之间的关系。寂照,表示因性起相,即在性中观察现象。而照寂...
在佛教里,寂照意味着一种内心安宁的状态。通过冥想和修行,人们可以消除杂念和负面情绪,获得一种超越外在环境的内心平静。这种平静中包含着智慧和启迪。人们意识到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愈加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状态中,人们能够把握当下,不被外界干扰所左右,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寂照也...
寂照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真理之体云寂,真智之用云照。楞严经六曰:‘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正陈论曰:‘真如照而常寂为法性,寂而常照是法身,义虽有二名,寂照亦非二。’更多:https://www.bmcx.com/
北宋时期苏州人朱长文在《吴郡图经续记》中的“普门禅院”条目中写道:“普门禅院,在报恩寺旁。景德中,日本僧寂照号圆通大师来贡京师,上召,赐紫衣、束帛。寂照愿游天台山,诏令县道续食。丁晋公时为三司使,为言姑苏山水奇秀,寂照愿留吴门,遂居此院。朝宰诸公并作诗送之,刻石院中。”原来的吴门寺到了宋代元丰...
本来照的功用特点即是“寂照不二”。“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不动如如”就是“寂”,此之“寂”超越动静两边,动亦如如,静亦如如,动静不二。所谓“日月往来,原属常往之相;云飞川逝,方见不迁之形。三际坐断,了无始终之迁变;十界平沈,何有寒暑之往还?” “个...
无可:晚唐书僧之冠|《寂照和上碑》欣赏 唐《寂照和上碑》,唐会昌元年(八四一)刻。原在今陕西咸阳秦都区马泉镇魏店村路旁。明王献移城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移咸阳博物馆。碑首与碑身整石雕成,通高近两米,宽零点六一至零点七四米。碑额阴刻篆书“唐故安国寺照和上碑”九字。碑身高一点三五米。楷书...
· 「寂照」即指吾人「现前一念心性」的「体用」,· 寂,即「性」,即「体」。照,即「心」,即「用」。「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体与用是一,体用一如,无二无别。性与心一如,寂与照一如。· 寂体,空寂不动,犹如虚空。照用,平等普照、犹如日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