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洞区由自北向南一字排开的宾阳北洞、宾阳中洞、宾阳南洞三个主要洞窟构成,并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之名意思是每天早晨,这里都是龙门石窟最早迎见东方升起的太阳。宾阳三洞均始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皇家工程。宾阳洞工程先后由白整、王质和刘腾等三名宦使主持开凿。
宾阳北洞内的主尊阿弥陀佛端坐在方形座上,佛像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三根手指(因大拇指被破坏,如今呈现出的手势像极了人们拍照时的“剪刀手”),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佛教手印。 宾阳南洞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续凿而成,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而建。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面...
宾阳三洞的营造时间长达24年,动用了80多万名工人。然而,即使在北魏时期,宾阳中洞的建造也未能完成。宾阳南洞和宾阳北洞直到隋唐时期才相继完成。宾阳中洞的建造时间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523年),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隆顶,深12米,宽10.90米,高9.3米。正壁上雕刻着主佛释迦牟尼坐像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
🌄 宾阳三洞,坐落于伊阙峡谷北段西山崖壁,紧邻潜溪寺(斋祓堂),南北宽约35米,东西深约13米,外崖壁垂直高度近28米。站在三窟前,仿佛置身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月台,俯瞰三龛石窟。📜 史书《魏书⊙释老志》记载,景明初年(500年~503年),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
宾阳三洞的介绍 宾阳三洞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北段,作为北魏迁都洛阳后皇家开凿的首组洞窟,承载着佛教艺术由北魏向唐代过渡的重要历史使命。洞窟群由中洞、南洞、北洞构成整体布局,依山而建的崖面呈现半弧状分布,中洞居于核心位置,左右两洞形成对称格局,这种建筑形制折射出北魏统治者对汉文化礼制秩序的...
宾阳洞,原名灵岩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宾阳洞的凿刻始于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至今已有超过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是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后主持开凿的皇家第一窟,旨在纪念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的历史功绩。宾阳三洞的营造历时24年,动用了80余万名工人。然而,北魏时期仅完成了...
🏞️ 宾阳洞,原名凌源寺,由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南洞三个洞窟组成,是龙门石窟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皇家石窟之一。它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北魏宣武帝、魏孝文帝、文昭皇后主持开凿,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佛像庄园,每一尊佛像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着古代...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宾阳南洞、宾阳北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所以可以这么说: 宾阳三洞,贯穿了北魏、隋、唐三个朝代,而这些朝代也在这三个洞窟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宾阳中洞内的佛雕塑体现的是《妙法莲华经》的说法...
宾阳三洞简介: 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原名“灵岩寺”,明清后易名“宾阳洞”——据说是根据道教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得来;而据清顺治年间洛阳县令武攀龙在《重修宾阳洞碑记》中所说:“寻为宾阳,盖取寅宾出日之义”,则为另一含义。 宾阳三洞是北魏世界皇帝元恪为父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建。在宾阳...
🔍 穿越时空,探秘北魏的“宾阳三洞”。这是回龙门石窟中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皇家第一窟。它不仅见证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的历史,也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有确切记载的石窟。《魏书•释老志》中记载:公元500年,宣武帝下令参照云冈石窟的模式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建造宾阳洞窟。到了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