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 宪草”正是以此为理论背景,进行体系建构和内容设置。 “五五宪草”所本即为“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及训政时期约法 之精神”,虽然在其整个立法过程中“宪政”的呼声不绝,但主体 背景仍为训政向宪政的过渡时期,“以党治国”原则依然有着明显 的体现。 第三节政治法律背景 1928年,中国国民党在表面上统一了...
[1] “私拟宪草”这一术语乃民国学者所创,1933年出版的《各方私拟宪草条文分类汇纂》一书即收录了十份“五五宪草”制定时期的私拟宪草。顾名思义,私拟宪草乃非官方宪法草案,然此定义实嫌过于简单。在参阅数十份私拟宪草以及参酌制定者背景的基础上。笔者以为,不妨将“私拟宪草”定义为:凡自然人或政党不以...
中国制宪问题(一名五五宪草之研究) 吴经熊与民国立法的关系有:参与制定《中华民国民法》,并进行建言、解读及宣传;编撰《吴氏宪草》、主持制定《五五宪草》和参与制定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特别是他... 五子兰 - 中国制宪问题, 一名, 五五宪草之研究 被引量: 0发表: 1946年 两种宪政思想的对撞——"五五宪草...
在民国初期的1913年,中国出现了知识界拟定的十三部宪法草案和一部国家宪法起草委员会起草的《天坛宪草》,这是中国由帝制到共和的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知识界理想的宪法,是他们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选取了知识界有代表性的四部宪草,即《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进步党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即《梁启超拟中华民国宪...
"期成宪草"是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唯一成果,是当时中国各在野党派在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话语体系下,借鉴西方代议制分权政体的某些因素,对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五五宪草的一次大手术.从五五宪草的总统集权制发展到"期成宪草"的国民大会及议政会集权制,可见后者具有相当的进步性、民主性及一定的分权制衡色彩. 著录...
1936年('五五宪草')公布后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批评.作为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唯一成果的'期成宪草',则是对'五五宪草'所作的一次大手术,是国民参政会...
097:“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372023-12 3 098:“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502023-12 4 099:“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482023-12 5 100:“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322023-12 6 101:“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532023-12 7 102:“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382023-12 8 103:“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百度试题 题目3.《五五宪草》(安徽师大2019年研)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反馈 收藏
百度试题 题目2.《天坛宪草》(安徽师大2018年研)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