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抚使 [ xuān fǔ shǐ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xuān fǔ shǐ ] 官名。唐德宗后,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乱及受灾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之军政长官,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于西南地区设宣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参阅《文献通考....
成语(Idiom):宣扶使发音(Pronunciation):xuān fǔ shǐ基本含义(Basic Meaning):指派官员去安抚地方民众,解决纠纷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宣扶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宣扶即宣告、宣布和扶持、支持的意思。宣扶使是由朝廷派遣的高级官员,负责解决地方民众的纠纷、冲突以及维护社会稳...
宣抚使又称宣抚、宣使、宣相、宣威等,是宋朝统辖各大战区军政事务的重要使职官员,堪称宋代地方上影响力最大的官员。宋朝力主抗金的著名政治家、宰相李纲就曾讲:“祖宗以来,所置使名莫重于宣抚,多以现任执政官充之”。宣抚使制度在北宋前期就己设立,其后时置时废,前后延续了数百年。两宋之后,元、明、清...
宣抚使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官职之一,肇始于公元728即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六年,并为宋代所延续。北宋时宣抚的任命很少,是高层政治辖区内的军事长官,到南宋时,宣抚的职责完成了向民政方向的发展,成为辖区内最高的军事民政长官。宋朝宣抚使 两宋时期的宣抚使制度时置时废,前后断断续续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直至...
宣抚使司,机构名,清代置,武职土司之一,有宣抚使、宣抚同知、副宣抚使及宣抚佥事四个等级。机构名。清代武职土司之一。清初沿元明以来旧制,于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文武职土司制度,由当地部族首领世袭土司职官。其武职土司有指挥使司、宣慰使司、宣抚使司、安抚使司、招讨使司及长官司六种。其中宣抚使司之土官...
历史官职> 宣抚使 官名。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始置,以户部侍郎杨於陵为淄青等州宣抚使。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以枢密副使杜衍为河东路宣抚使。三年,又以范仲淹为陕西宣抚使,后以枢密副使韩琦代替。其后,每兴兵征讨,多置使,例由二府大臣充任。若重其事体,则置宣抚大使。南宋初,为抚绥百姓,多以执政...
词语 宣抚使 拼音 xuān fǔ shǐ 书写 宣 抚 使 解释 1.官名。唐德宗后,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乱及受灾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之军政长官,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于西南地区设宣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续文献...
在古代中国,宣抚使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其职责主要是巡视和安抚经过战乱或受灾的地区。唐代自德宗时期开始设立此职,派遣朝官前往这些地区,以传达皇帝的慰问和政策指导。宣抚使的主要任务是安抚民心,恢复社会秩序。到了宋代,宣抚使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其职位高于安抚使。这一时期...
宣抚使在内部管理中拥有执掌任免罢黜的权利,可以调查官员的劣迹失职,并向朝廷禀报。此外,南宋初年,官员还被授予"制勘公事徒罪已下"的职能,使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行决断,不必上报朝廷。这为官员在地方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提供了基础。 在民政和财政方面,宣抚使不仅参与赈灾、安抚百姓,还负责制置辖区内的财产,催取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