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xuān wèi shǐ sī ] 元置宣慰使司,管理军民事务,分道掌管郡县,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独存于土司。参阅《文献通考》卷六十﹑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的行使军政职责的机构,在元朝创立过程中,忽必烈先后设置3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分别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官职介绍 元代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之地,凡五道及九处。以宣政院为例,下辖三个“...
宣慰使司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古官署名,是一种民族自治机构。具体解释如下:设立目的:为治理边境少数民族而设立,目的是利用当地人更好地管理少数民族民众。机构设置:宣慰使司中设有宣慰使一人,副使一人,以及其他若干职位。宣慰使一职需由朝廷任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权力。历史背景:明朝时期,为了加强...
历史知识> 宣慰使司 简称宣慰司。官署名。元代始设于少数民族地区,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元史·百官志》:“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长官为宣慰使,下有同知、副使等。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司署,大多参...
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910年-1728年)始于五代后梁时期,经宋、元、明、清诸朝,至清雍正六年中央王朝对永顺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历经三十五世,世袭统治溪州地区达八百余年。永顺土司主要经历了五代、两宋溪州刺史时期和元明清宣慰使司时期两个阶段,其治所大致经历了下溪州故城、会溪城、龙潭城到老司城、颗砂...
它是中央机构。而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对地方管辖的话,宣慰司更侧重。 2、宣慰司是对地方进行管理的。它是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一般掌管军民之事。它是中央机构。宣慰司长官官称宣慰使,是负有承上启下的一个地方区划的军政最高长官。
车里宣慰使司是傣族土司名,兴盛于明、清,一直保存到20世纪五十年代,是留存时间最长的宣慰级土司。简介 车里,也写作“彻里”、“撤里”。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又作叭真)统一各部,建立勐泐政权,称“景龙金殿国”。以“天朝皇帝为其主”,向中原王朝进贡并受其封号。南宋曾授予“虎头...
方法/步骤 1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宣慰使”是个什么官职,在唐朝,各地方的行政军事比较独立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叫作节度使,为了分化节度使的权力,唐朝政府把一些大藩镇进行分解,分别有宣慰使来管理,所以宣慰使是介于节度使和道这两种行政级别之间的临时性质的官职;这个时候宣慰使司就是宣慰使的办公机构,都元帅...
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在吐蕃地区设立的重要军政机构之一,主要负责管理今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藏区。该宣慰使司的设立时间大约在至元初年(1264年),其治所位于河州(今甘肃临夏)。根据《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包括朵思麻地方,约在至元初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