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慰使含义解释 宣慰使 [ xuān wèi shǐ ] ⒈ 官名。 什么是宣慰使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唐 元和 十四年,平 淄青 节度留后 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 杨於陵 充淄青 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於陵传》。元 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 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
详细解释(Detailed Explanation):宣慰使是一个由两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宣指宣布、公告,慰指安抚、慰问,使指派遣、使者。宣慰使的基本含义是指被派遣去安抚、慰问他人的使者。宣慰使通常以一种和善、温暖的方式来安抚他人的情绪,给予他们慰藉和安慰。 使用场景(Usage Scenarios):宣慰使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团体被...
旧港宣慰使是指明朝在旧港设立的宣慰使司中一官职。宣慰使司是明朝时期为治理边境少数民族,在当地设立的一种民族自治机构。历史背景 设立宣慰使司目的是利用当地人治理少数民族。后来, 明朝这种宣慰使司自治制度移植到西洋,并首先在旧港设立宣慰使司。宣慰使司中,设宣慰使一人,副使一人,其他职位若干。其中,宣慰使一职...
明朝宣慰使司是武职土官宣慰使的官署,宣慰使作为土官中最高级别的武职,负责统领所辖区域的军民政务。图片:明朝宣慰使司组织架构图宣慰使司中,除了主官从四品的宣慰使之外,还依次设有正五品的同知、从五品的副使以及正六品的佥事,他们共同组成了宣慰使司的领导班子。除此之外,整个衙门还设有负责处理往来文移等事务的...
进入元代,宣慰使成为宣慰使司的长官,负责管理特定区域。进入明清时期,宣慰使这一官职在中国内地不再设立,而是专门设置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土司世袭的官职。宣慰使的设立初衷是为了解决临时性的区域治理问题,尤其是在平定叛乱或处理边疆事务时。在元代,宣慰使是中央政府派遣至地方的重要官员,负责维护地方...
宣慰使这一官职终唐一代经历了复杂的变化,直到唐代中、后期,史书的记载才逐渐开始将宣慰使作为较为固定的名称。即便如此,唐代中、后期仍然会出现将宣慰使以外的名称冠于宣慰职能之上的情况,这充分证明了宣慰使一职的非固定性。在宣慰使名称基本固定之前,类似职能的官职名称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同的名称也会遵循一定...
明代的贵州宣慰使司,由两家大土司构成,按明代的土司职衔,分别称为“贵州宣慰使”和“贵州宣慰同知”,是贵州省内辖地最广、实力最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土司。该土司承袭元代建置,元代时为“八番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归四川行省统辖,宣慰使和宣慰同知在四川行省还分别担任过左丞和总管等要职,宣慰使系从三品,宣慰...
历史民族史> 宣慰使 官名。唐代始置。元和十四年(819),命杨于陵为淄、青十二州宣慰使。元置宣慰司,设宣慰使掌军民之务,分道总理郡县,行省有政令则为布告于下,郡县有所请则为上达于省,类似今地区一级机关之主官。有边陲军旅之事者,其所驻衙门则兼称都元帅府,宣慰使亦称都元帅,或称管军万户府。司设宣慰使3员,...
通过解释“宣慰”和“司”的含义,我们就不难理解宣慰司的概念了。其实,宣慰司就是明朝设置的主要管理边境地区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宣慰司的长官被称为宣慰使,主要从当地望族或权贵选出,可以世袭。宣慰司管辖的是明朝的领土,所以长官宣慰使要经过皇帝册封。就如永乐年间,那罗塔派遣使者向中国朝贡,并“乞命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