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容易紧张,是因为将自己客体化了。 PART.1 什么是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行为和存在当作他人视角中的客体来看待,忽视了自己作为主观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换而言之,这也就是个体将自我价值...
人际性客体化 人际性客体化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性客体化, 如吹口哨, 打量或注视女性的身体、性评论等(Fredrickson & Roberts,1997)。对于女性, 生活中的人际性客体化是司空见惯的。例如, 有研究对美国大学生的日记进行研究, 发现女性比男性报道更多性客体化经历,女性平均每周经历 1.38 次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就是“被凝视”所带来的——自我客体化。所谓被凝视后的”自我客体化“就是,当被持续地凝视时,我们就成为了他人的一个客体、一个工具;正如马丁.布伯所述,”我与你“的关系是把你当成独立的生命个体,尊重、理解、共情、积极关注是彼此间的核心互动模式。反观“我与它”的关系,就是被...
一、客体化的心理根源:寻求认同的渴望 客体化的心理根源,往往在于个体对认同的深切渴望。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曾因为某些原因,如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或社会期待,而逐渐形成了依赖外界评价来确认自我价值的习惯。这种习惯,就像是一根无形的锁链,将我们紧紧束缚在他人评价的牢笼中。正如尼采所言:“你要搞清楚自己...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客体化究竟是什么。客体化简单说,是指个体将自己看作他人眼中的对象,而非独立的主体。这就意味着一个人过度依赖外部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基于自己的内在标准和认知。当一个人一旦出现这种客体化的倾向,就会让人对他人的评价极度敏感,从而失去了自我,变得性格软弱,很难坚持自己的意见...
1.1 自我客体化的定义 “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将自己的身体、行为和存在当作他人视角中的客体来看待,忽视了自己作为主观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他人注视或评价的情境下。换句话说,当别人看着我们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看作是他人评判的对象,而非自在的主体。心理学家...
一、客体化 客体化,简而言之,是指将某个主体(通常是人)视为一个对象或客体,而非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心理学中,客体化尤其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例如,自我客体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个体在心理过程中将自己视为一个对象或客体,而非主体的过程。具体地说,个体在心理上将自己的...
细细想来,这种紧张感的根源,往往是源于我们对外界评价的过度关注,而这种关注,本质上就是一种【客体化】的过程。 什么是【客体化】? 客体化,就是我们把自己看作是别人眼中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 正是这种心态,让我们容易紧张和焦虑。 例如,发朋友圈,在人多的地方说话,会很紧张,是心里有一种被注...
容易紧张和焦虑,是因为你把自己“客体化”了。你没有一个主体思维,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客体的位置上,把别人当做决定和评价你的主人。就比方说,有些人穿了一件新衣服都会很紧张,生怕自己看起来不好看,或者是遭到别人的注视和指指点点;还有些人,生怕自己的谈吐言行不符合他人或者群体的标准,不被群体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