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第十一条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
class=“law_article”name=“3”>第三条对重要性 水平的评估是审计人员的一种专业判断。审计人员在确定审 计步骤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 运用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水平的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 class=“law_article”name=“4”>第四条审计人员在确 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个...
第二十一条 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 第二十二条 如果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会计报表或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后,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 第二十三...
在确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第一,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性质及错报的可能性;第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由于为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即可容忍错报,对审计证据数量有直接的影响,...
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由于该汇总数连同尚未发现的错报或漏报可能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既定的重要性水平成了评价审计结果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重要性水平的数值应随着审计具体环境...
重要性指的是由审计人员判断的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该水平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的外部环境的要求,即会计报表使用者允许的错报漏报水平而确定的。当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较高时,表明会计报表使用人对该信息的敏感度较低,允许的错报漏报较高,审计环境较轻松,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在其水平之下的错报漏报可不...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注册会计师在考虑重要性及其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时,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的规定。 五、审计风险的控制 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时效性:有效 第一章 总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以下简称本准则)第一章(第一条至第三条),主要说明本准则的制定目的和适用范围,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治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各自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一、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
审计行为准则在保障审计质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高政府和企业治理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审计行为准则的内容 审计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保持审计过程中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当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审计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