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自同安回来,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06、应召上书,未被采纳,辞官不受 1162年,宋孝宗即位,力图扭转朝堂风气,广开言路。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要求皇帝亲贤臣远小人;推广格物致知之学,罢黜佛老异端;反对议和,力主抗金。虽然宋孝宗没采纳他的意见,但是欣赏他的学识,任命他为...
宋朱熹《二月十一日帖》行书佳作,展现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笔墨流畅,结构严谨,既有文人书法的儒雅,又不失理学家的沉稳。此帖不仅体现了朱熹的学术修养,更展现了他作为书法家的独特魅力,是南宋书法艺术的瑰宝,值得细细品味。南宋大儒朱熹《与彦修少府帖》赏析 朱熹《与彦修少府帖》是南宋朱熹的行书尺牍作品,现...
南宋朱熹次韵七绝4首,情景交融哲理深远,文字意境都十分耐品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
朱熹也帮别人打招生广告。在湖南做官时,他到岳麓书院与张拭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有了两个大V加持,岳麓书院声名远播,跻身南宋全国四大书院,朱熹功不可没。四、人性和党争 1194年,宋光宗驾崩,宋宁宗即位,他仓促委任朱熹来当自己的老师。然而只干了46天,朱熹就被搞下来了。起因是外戚韩侂胄(tuō z...
朱熹的诗,妙趣横生,富含哲理,一起来看看吧!01 春日 【作者】朱熹 【朝代】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写春天的诗,但朱熹写春天是赞美春回大地?还是伤春悲秋?都是不是吧。其实还有更深的想法。赏春的地方是“泗水”,可朱熹没到过“泗水”,按照朱熹年龄...
朱熹在余偶所立的蓝田书院授徒讲学,并题写“蓝田书院”四字,今石刻犹存。杉洋《余氏族谱》和《李氏族谱》都提到“朱文公避伪学禁,宋庆元三年于蓝田书院讲学”。余偶《蓝田书院鳌鱼吐水水墨集》载称:“朱文公庆元三年遭害寓居乡闾,集门人于蓝田……,挥如椽之笔,以鳌鱼所吐之水磨墨,题‘蓝田书院’匾额。...
朱熹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讲学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一、社会背景 从北宋开始,到南宋时期,由于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的加剧,宋王朝统治者推行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为儒学的改造与发展指出了新的...
其书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10、朱熹:南宋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擅长行书、草书,一生临池不辍,笔墨雄赡,超逸绝伦。自古以来,传世墨迹,虽是断简残编,却都被奉如至宝加以珍藏。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赏析: 后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