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天生就有贤明的智慧,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自己会有不明察、不勤政、不决断的地方,但需要注意治理事务不能太急躁,不能所有人的话都听进去,提拔官员也不能太快速。臣希望陛下能稳定地来治理国家,等待
宋史·苏轼传原文及注释 原文: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注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
”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
【译】苏轼路过金陵,见到王安石,说:“大的军事行动和大刑狱,是汉、唐灭亡的预兆。祖宗用仁厚治理天下,正要改变这些。现在对夏用兵,连年不停,东南又多次兴起大狱,你没有一句话去补救吗?”王安石说:“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发动的,我王安石在外地,怎么敢说?”苏轼说:“在...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阅读重点注释答案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亲自】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动词,说出】其要【要害】。嘉佑二年,试礼部【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考中】乙科,后以书【书信】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省略,“让他”】出一头地。” 洵卒...
《苏轼传》注释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授予;传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以(用)书(“以书授之”的省略和倒装),闻(听见;听到。《木兰诗》:“不闻机杼声,惟闻闻女叹息。”)古今成败,辄(马上、于是、就。...
宋史苏轼传词语注释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名家之 一。他的诗文总是令人着迷,其中不乏蕴含着深沉哲理的词语,其中有一句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源自苏轼的《·赤壁怀古》诗中,意思是书到了用的时候,才发现...
北宋初期,眉山更名为眉山县,位于今日眉山市东坡区,苏轼的才情在此孕育。十岁启蒙,父亲苏洵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诲,他耳濡目染古今兴衰。苏洵是北宋文学大家,育有苏轼与苏辙两位才子,程氏则是位教子有方的富家女子,她的支持点燃了苏轼心中的理想火花。读《范滂传》后,苏轼立下宏大志向,程氏更是...
《宋史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苏轼,字子瞻,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腊月十九日卯时,卯时是指太阳冉冉升起的那段时间,早晨5点至7点。仿佛标志了一个古代的文学巨星伴随着朝阳已然诞生。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自1912年民国以前,古代的正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奔走,吾谁与守?”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遂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①以守,卒全其城。(《宋史•苏轼传》)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