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登第者大部分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子弟。北宋苏辙在《上皇帝书》中说:“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虽然宋代封建法律一般禁止工商本人应举做官,但对其中的“奇...
中国的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可是隋朝比较短,只是开了一个头,没有做完的事由唐朝接着做。唐朝的科举考试仍处在一个试验摸索的阶段,而中国科举制度真正定型是在宋代。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来谈谈宋代的科举制。古代并没有“国家公务员”这一说,各朝各代治理国家的是各级官员。科举制度更专业、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进士...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图:宋代的锁院制度。)(科举中实行锁院制度,在唐末五代时已初现端倪,宋代将其不断完善与补充,使其更加具有实际操作性。从锁院人员的选拔到锁院后的工作与管理,都体现了宋代考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正原则,使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录取,使宋朝成为一...
宋代科举制度大体沿唐制,所谓“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宋史》卷115《选举志》),后有一些变化。但仍以进士科为重。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武举。常选之外又设制科、童子举。宋代科举制度最大一次变化在宋神宗时期,神宗时期罢九经、五经,开之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
宋代科举制度主要沿袭自唐代,考察内容包括进士科的帖经、墨义和诗赋。这一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例如过度强调声韵技巧,忽视对古今知识的深入理解;又如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导致学非所用。王安石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针对这些弊端进行了科举考试内容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三项,转而专注于考察经义和策论。其...
虽然明经等科最终并未废除,但后世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却是由此开始的。四、宋代科举甲科与乙科的区别 唐朝科举最初并无甲、乙两科区别,从唐高祖武德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初年,所有进士都被称为“乙科”,唐玄宗后来为彰显文德才下诏设立甲科。终唐一代,“甲科”也只是进士科中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为了录取的公平,宋代形成了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州试(由地方官主持)---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殿试(由皇帝主持)。 宋真宗时,分为五等,第一、二等为及第,三等为出身,四、武等为同出身。宋神宗时,第一、二等为赐进士及第,三等为赐进士出身,四等为赐同进士出身,五等为赐同学究出身。南宋时变成,第一甲赐...
正如北宋年间著名学者汪洙所说,宋代是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科举制让“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阶级分化绝对的时代,开始有了一定的公平性,它是无数寒门子弟在前进路上的一道光。本质而言,它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学习报考的选官制度。在一定意义上,给朝廷各圈子洗牌,给予底层阶级百姓希望...
特奏名制度是宋代科举的创新,仅存在于两宋时期,成为宋代科举有别于其他朝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科举考试 特奏名的含义 正常的科举取士叫做“正奏名”,而特奏名是对正奏名的补充,是宋代科举的创新之处。 按照《宋史·选举志》的记载,特奏名有特定的含义。
让我们接上之前的文章,继续来了解一下封建社会的主要取士制度:科举——宋代科举, 为了防止考官徇私作弊,宋太宗以后,宋朝逐渐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科举制度。 第一,扩大“别试”的范围。凡发解官,主试官,地方长官的子弟、亲属乃至门客应试时,另派官别设场屋考试,谓之“别试”。开封府、国子监乃是权要子弟集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