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提出“一道德”主张,行“三舍法”于太学。即把太学分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他以三舍生考至某种成绩给予考试特权,来表明学校对选官取士的重要性。同时,王安石亲自组织编纂《三经新义》,正式颁作学校教材和用于科举考试,目的是要实现“一道德”和以德取士。哲宗元符二年,州学亦行...
“免省”,又称“免礼部试”“免省到殿”,指免省试而径赴殿试。这是宋代科举考试与学校三舍生成绩挂钩的一条渠道,三舍生考试成绩优秀推恩有三等:注官、免省、免解。“免省”,又是皇帝一种特恩,如登基、幸太学、忠义立功、名流特赐免省之类。有免解举人遇特恩,升免省者。国子监(太学)上舍生行艺...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即地方州县的发解试和中央尚书省礼部的省试),宋初承袭其制。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
宋代科举制度大体沿唐制,所谓“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莫重于进士、制科,其次则三学选补”(《宋史》卷115《选举志》),后有一些变化。但仍以进士科为重。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武举。常选之外又设制科、童子举。宋代科举制度最大一次变化在宋神宗时期,神宗时期罢九经、五经,开之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
宋代科举登第者大部分出身于乡户,即一般地主和殷富农民,一部分为工、商子弟。北宋苏辙在《上皇帝书》中说:“今世之取人,诵文书、习程课,未有不可为吏者也。其求之不难,而得之甚乐,是以群起而趋之。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虽然宋代封建法律一般禁止工商本人应举做官,但对其中的“奇...
宋代的进士考试和唐代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最后一次考试的规格不同。唐代的终极考试是“省试”。这个“省”,是尚书省的“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尚书省的考试就是国务院级别的考试,具体负责的部门是礼部。由于唐代进士科举的终极考试是省试,录取大权在主考官手里,因此唐代每年科举的主考官和他选拔...
1.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坛领袖。苏轼的名头自不必多说,他与弟弟苏辙同年参加科举,两人皆高中进士。可惜的是,由于母亲的去世,苏轼只能回家守孝,直到两年之后才再度返京,充任河南府福昌县主簿,后于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之后历任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至宋哲宗时,由于“王安石变法”...
可见,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直处在摸索过程之中。《宋史》中记载:“熙宁、元丰以来,经义诗赋,废兴离合,随时更革,初无定制。”经义与诗赋的分合,与时变化,重经义还是重诗赋,因势消长。在中国科举史上,总体而言前期重文学,后期重经术。宋朝的探索之路,精彩地呈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其中的几次科举改革,...
当然,宋代科举制度中的担保连坐法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如果考官在主持考试过程中有作弊行为,或者与考生、考试组织者等相关人员勾结,故意偏袒某一方等,都可以按照担保连坐法进行处罚。这实际上是将宋代科举制度中的担保连坐法扩大了适用范围,也使其成为了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考官与主考的责任 ...
宋代科举制度主要沿袭自唐代,考察内容包括进士科的帖经、墨义和诗赋。这一制度存在明显缺陷,例如过度强调声韵技巧,忽视对古今知识的深入理解;又如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导致学非所用。王安石在担任参知政事期间,针对这些弊端进行了科举考试内容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三项,转而专注于考察经义和策论。其...